二十屆四中全會定調“十五五”綠色轉型,碳達峰碳中和催生產業新機遇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4 點擊:次
今日(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正式發布,為2026-2030年的“十五五”規劃定下基調。其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成為核心議題之一,為未來五年的綠色低碳發展指明了方向。
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并明確要求“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這預示著未來五年,綠色低碳領域將迎來深層次、系統性的變革,同時也將催生巨大的產業發展機遇。
一、“十五五”綠色轉型的總體基調
全會公報指出,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這表明:
1. 系統性變革加速:綠色轉型不再是孤立的環境政策,而是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系統性變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這一變革的核心牽引力。
2. 路徑更趨穩健:“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的表述,凸顯了政府在推進節奏上注重先立后破,通盤謀劃,統籌發展與安全。
3. 產業綠色化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意味著綠色低碳理念將深度融入所有產業門類。
二、未來五年的重大產業機遇
基于全會公報精神,以下領域有望在“十五五”期間迎來爆發式增長:
1. 新型能源體系構建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公報明確任務。這不僅僅是發展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更包括:智慧電網與儲能技術——解決新能源消納和電網穩定性的關鍵。氫能產業鏈——作為儲能和清潔燃料,在工業、交通領域脫碳作用關鍵。能源互聯網——實現多能互補、協同優化。國家電網已計劃未來五年年均投入超700億美元推動電網升級。
2. 工業深度減碳與綠色制造
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是重中之重。機遇在于:節能降碳技術與服務——為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提供工藝改造、能效提升解決方案。綠色材料研發與應用——生物基材料、低碳水泥、綠色鋼材等。循環經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如動力電池回收、廢鋼利用、農林廢棄物利用)、機電產品再制造等將大有可為。循環經濟對碳減排貢獻顯著,“十三五”期間其對我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超過25%。
3. 綠色低碳交通與物流
交通領域綠色低碳運輸方式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車及配套設施:包括整車、核心零部件、充電換電網絡、智能充放電管理。多式聯運和智慧物流:優化運輸結構,提升效率。新能源商用車(如電動重卡、氫能物流車)市場空間廣闊。
4. 建筑節能與綠色建材
建筑節能標準將進一步提升,綠色建筑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的設計、施工與相關建材。建筑節能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市場潛力巨大。綠色建材:節能門窗、環保涂料、固廢利用制成的建材等。
5. 碳管理與生態碳匯
隨著碳市場深化和碳匯價值凸顯,新興領域將興起:碳核算、碳監測、碳認證服務需求增長。碳資產管理與交易服務。林業碳匯、海洋碳匯等生態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增強碳匯能力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三、企業與從業者布局建議
面對上述機遇,企業和個人應如何把握?
1. 對于企業。制定綠色戰略路線圖:龍頭企業如美的集團已發布綠色戰略,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并將綠色要求延伸至全產業鏈(綠色設計、采購、制造、物流等)。企業應評估自身碳足跡,制定中長期減碳路徑。加大綠色科技研發:綠色低碳競爭本質是技術競爭。增加對節能降碳、循環利用、負碳技術等領域研發投入。例如,海信通過發泡技術升級削減強效溫室氣體,獲得國際認可。關注政策與市場動態:密切關注全國碳市場、綠色金融等政策動向,積極參與低碳試點示范。供應鏈協同降碳:核心企業應帶動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減排,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這既是責任,也可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2. 對于從業者。提升綠色技能:主動學習碳核算、能源管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循環經濟等相關知識,考取專業資格證書。關注綠色就業方向:未來在可再生能源、碳管理、綠色金融、環境咨詢、可持續設計等領域將產生大量優質崗位。融入綠色企業文化:在選擇雇主時,可關注企業是否具有清晰的綠色戰略。在企業內部,積極參與節能減排、綠色創新的項目和實踐。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為“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描繪了清晰藍圖。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已然開啟。這對于企業和從業者而言,既是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更是不容錯過的歷史性機遇。唯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布局,才能在綠色發展的浪潮中贏得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