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萊蕪高新區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自2025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6 點擊:

萊蕪高新區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自2025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全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為契機,圍繞“項目提升年”總牽引,按照“12369”工作思路,聚焦工業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系統推進招大引強爭優、項目建設提速、要素資源拼搶等九大攻堅行動。截至目前,萊蕪高新區在黨的建設、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城市建設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萊蕪高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實踐與總結

(一)黨建工作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萊蕪高新區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黨群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服務深度融合。一是黨建陣地建設持續推進,構建“1+N+X”黨群服務矩陣,形成以區級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4個園區共建共享中心、18處區級以上黨建示范點為支撐的多層次黨建服務體系。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黨建示范點,進一步增強了黨建示范引領效應。二是黨建賦能企業發展,深化“管委會領導+部門+網格員”服務機制,開展“百人助百企”“為企辦實事”等活動,累計入企走訪717家次,解決企業問題訴求148件,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服務深度融合。三是非公黨建工作持續加強,通過“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行動,指導16家企業完成黨組織換屆選舉,新組建3家非公企業黨支部,并推進48家重點非公企業聯合成立育新黨支部,有效提升黨組織覆蓋率。四是政治監督持續強化,持續推進“清廉萊高”建設,打造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清廉民企典型,推動清廉文化融入企業發展,同時開展“清風護航”警示教育月活動,提升廉政建設水平,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到位。

(二)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深化

萊蕪高新區圍繞“項目提升年”總牽引,聚焦工業主戰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25年上半年GDP達245.5億元,同比增長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33億元,同比增長4.2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9.07%,顯示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二是產業集群建設持續推進,圍繞智能制造裝備、汽車、現代醫藥、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高新區加快產業鏈協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集群營收達56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165家,各類創新平臺突破50家,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三是重大項目落地穩步推進,上半年招商引資外出招商53批次,考察項目58個,在談項目56個,簽約過億元項目11個,總投資51.34億元。重點項目如投資6億元的五豐鮮匯食品工業園、5.3億元的復合負極材料生產及新能源科技項目、5億元的騰浩達智能終端設備生產項目等穩步推進,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四是要素保障持續優化,新材料產業園等11個重點項目列入土地供應計劃,瑞青二期、飛龍醫藥園、汶陽二期等項目申請專項債,汶陽二期已到位3900萬元,同時探索環評“打捆”審批機制,提升審批效率,為項目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三)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萊蕪高新區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一是高企培育和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建立“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高企培育庫企業達74家,魯能開源等28家企業獲評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中國重汽等13家企業獲評基礎級智能工廠,為產業升級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進,聯合萊蕪職院等成立國內首家低空經濟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全產業鏈生態,同時推進山東理工大學與旌丞新材料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促進科技資源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三是關鍵技術突破持續深化,今年上半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28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57件,同比增長9.1%,山東萊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成為全區首個被認定的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四是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協調交行、建行為泰萊電氣提供銀團貸款2億元,協調交行為辰隴新型中獸藥項目提供項目貸款0.68億元,同時推動政府引導基金支持,利用“6+N”基金集群,16個項目錄入基金項目庫,為科技型企業融資提供多元支持。

(四)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外資外貿持續優化

萊蕪高新區持續深化對外開放,推動外資外貿高質量發展。一是外資利用大幅增長,上半年新材料科技物流項目到位外資980萬美元,預計全年完成外資到位1億美元,顯示出高新區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二是外貿發展穩中有進,萊高數字經濟產業園完成外貿1161萬美元,洽談簽約項目約30家,落地15家,新云麓跨境電商與本地企業合作開啟出口新模式,預計帶動年出口6000萬元,有效拓展國際市場。三是國際合作平臺持續拓展,高新區積極組織40余家企業參加亞歐商博會、東京展等國內外展會,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同時推動開放型跨境電商園區建設,助力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四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高新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企業落戶。

(五)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產城融合持續深化

萊蕪高新區堅持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宜居宜業水平。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規劃布局科學,總占地面積30.52平方公里,規劃“一心、兩區、三軸、四園”結構,建設供水、污水、燃氣、熱力等管網95.8千米,滿足項目落地需求。二是宜居宜業環境持續優化,高新區擁有各類學校、醫院70余家,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萊蕪技師學院每年可提供6000多名技能型工人,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萊蕪校區將于9月招生,山東職業學院萊蕪校區加快建設,提升人才供給能力。三是生態環保建設持續推進,高新區區域綠化率達44%,現有市級以上綠色工廠36家,其中省級以上綠色工廠4家,2025年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四是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高新區引導重點企業優化用能策略,強化電廠燃煤精細管理,完善數字化監管體系,推進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資源消耗與處理成本,嚴控“兩高”項目準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五是安全生產持續加強,今年上半年開展“開工第一課”“審計式”監督檢查和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檢查企業63家,排查隱患689項,整改219項,確保重點時段“零事故”,提升園區安全水平。

(六)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萊蕪高新區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商事登記便利化持續推進,實施無差別“一窗受理”,提供幫辦代辦3700余次,企業/個體戶電子執照下載率達100%/98.22%,上半年新增注冊企業833家,辦理業務1.1萬件,設立、變更、注銷網辦率分別達100%、99.86%、98.56%,大幅提升企業辦事效率。二是平臺公司管理持續優化,落實國企月營收分析調度制度,加強重大事項審批備案,落實債務“百日預警”制度,強化園區企業運營管理,聘請律師催收14家欠款企業,提升企業運營風險防控水平。三是政務服務持續優化,依托“泉惠企”平臺發布產品信息200余條,盤活閑置廠房3.2萬平方米,提高企業資源整合效率。四是12345熱線與信訪工作持續推進,上半年辦理12345熱線557件,綜合滿意率 100%,解決率89.29%,辦結疑難工單153件、緊急工單107件,有效提升群眾滿意度。五是行政審批服務持續優化,設立黨建窗口,打造一站式“黨建+”綜合服務陣地,完成黨員檔案轉接52件次,接待群眾353人次,提升政務服務精準度。

 

萊蕪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夜景

 

二、萊蕪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萊蕪高新區雖然在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然而仍存在產業集群效應有待增強、招大引強亟待突破、項目帶動作用偏弱等方面問題。

(一)產業集群效應有待增強,產業鏈協同度不足

萊蕪高新區雖然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但整體產業集群效應仍不夠顯著。當前,產業鏈條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和協同性較弱,尚未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上下游企業緊密協作的完整產業鏈生態。例如,部分重點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導致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不足,難以形成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的良性發展格局。此外,部分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機制,導致產業鏈內部協同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產業整體能級的提升。

(二)招大引強亟待突破,高端產業項目儲備不足

盡管萊蕪高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招大引強力度不夠、優質項目儲備不足的問題。目前,高新區在引進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顯著、產業帶動強的旗艦項目方面仍顯不足,缺乏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支撐。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項目高度依賴資金和基金撬動,但由于高新區自有基金規模有限,難以滿足重點產業項目的資金需求,亟需上級資源傾斜支持。此外,在項目招引過程中,部分項目因產業政策、土地指標、審批流程等因素影響,推進速度較慢,影響了項目落地見效。

(三)項目帶動作用偏弱,部分重大項目推進緩慢

雖然萊蕪高新區在項目引進和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整體項目帶動作用仍相對較弱。部分續建項目受市場環境、資金投入等因素影響,投資進度放緩,項目建設進度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影響了整體項目投資增長。同時,部分新引進項目暫未達到納統條件,尚未形成有效投資貢獻,導致在庫工業項目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數量減少,投資過千萬項目同比減少,影響了整體經濟拉動效應。

 

三、萊蕪高新區未來重點工作部署與展望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萊蕪高新區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重大項目推進,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推動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精準定向招商,推動重點產業突破

高新區應以“精準招商、產業突破”為核心,圍繞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招商策略。首先,繪制精準招商圖譜,梳理細分領域的目標企業清單,包括重汽供貨商98家、生物醫藥企業100余家、電子信息龍頭企業100余家,并開展上門招商,增強項目對接的精準度。其次,優化招商模式,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對接,推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同時,積極爭取省市支持,推動國有公司牽頭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為萊蕪區潛力項目提供資金保障,助力重點產業突破瓶頸,實現高質量項目落地與產業升級。

(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重大項目納統

針對當前項目帶動作用偏弱的問題,高新區應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確保重大項目形成有效投資。首先,重點推動軟屏光電、新辰語等4個項目盡快完成設備到位,確保年內形成有效投資貢獻。同時,加快天萊科技光電模組、昊源制氫加氫站等項目的納統進展,提前梳理票據,確保投資數據真實反映。此外,加快聚變負極材料一期等項目的設備到位,并指導企業整理納統資料,確保項目盡快納入統計體系,形成有效投資拉動效應。通過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在建項目加速落地,提升整體投資規模和效益。

(三)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優化企業服務機制

為提升經濟運行質量,高新區應進一步強化企業服務機制,提升監測和調度能力。首先,完善企業服務網格體系,強化“主題式、清單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按月調度走訪情況,全面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分析指標變化因素,打造高新區服務品牌。其次,管委會領導帶隊常態化走訪重點企業,跟蹤產品價格、訂單、庫存等關鍵指標,及時制定應對措施,確保企業穩定運營。同時,加強與區工信局、街道等單位的橫向溝通,修正企業產值數據,確保經濟運行數據真實準確。此外,重點關注骨干企業的進出口態勢,發揮農產品、紡織地毯等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培育新外貿企業,力促出口企穩回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穩定性。

(四)強化科技業務工作,提升創新驅動能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新區應持續完善科技業務體系,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首先,建立覆蓋“發現、培育、認定、跟蹤服務”的全流程科技企業培育機制,力爭2025年下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家,總數達到27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76億元,增速10%。其次,鼓勵企業建設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全年新增市級以上平臺4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繼續加強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支持,推動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養機制,力爭全年新增省級以上高層次科技人才4人。此外,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整合資源,高質量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4項,推動技術合同交易額實現4.3億元,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增強區域創新競爭力。

 

(五)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打造產學研協同新模式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高新區應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協同發展。首先,推進北京化工大學與山東超萬采暖設備有限公司、齊魯工業大學與億達新材料等校企合作項目,共建研發中心,推動前沿技術攻關。其次,繼續深化與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同時,推動威馬泵業、萊威新材料、金鑄基等龍頭企業與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建產學研平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強化校地合作、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構建更加完善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六)推動科技金融政策落地,優化企業融資環境

針對企業融資難題,高新區將持續優化科技金融政策,提升科技型企業融資便利度。首先,積極爭取政府引導基金支持,篩選優質項目,加強與市財政局、濟南財金集團的對接,利用“6+N”基金集群,推動基金對高新區項目的孵化培育。其次,強化科技信貸支持,深入對接中國建設銀行萊蕪分行、中國農業銀行萊蕪分行、萊商銀行、青島銀行、威海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科技信貸范圍,發揮財政金融政策引導作用。同時,完善股權類科技計劃體系,探索形成以科技信貸、股權投資、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科技增信等為主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七)持續強化政治監督與風險防范

一是圍繞“工業強市”“雙招雙引”“項目提升年”、優化營商環境等健全政治監督臺賬,強化日常和專項監督。二是深入開展明察暗訪、重點項目督導、國資管理專項監督。三是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定期調度督導,壓實各方責任。四是平臺公司風險、安全生產等持續防范工作應貫穿始終。

 

出品:中國高新區雜志社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萊蕪高新區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自2025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

2025-09-26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萊蕪高新區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地,自2025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全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為契機,圍繞“項目提升年”總牽引,按照“12369”工作思路,聚焦工業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系統推進招大引強爭優、項目建設提速、要素資源拼搶等九大攻堅行動。截至目前,萊蕪高新區在黨的建設、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城市建設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萊蕪高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實踐與總結

(一)黨建工作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萊蕪高新區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黨群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服務深度融合。一是黨建陣地建設持續推進,構建“1+N+X”黨群服務矩陣,形成以區級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4個園區共建共享中心、18處區級以上黨建示范點為支撐的多層次黨建服務體系。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黨建示范點,進一步增強了黨建示范引領效應。二是黨建賦能企業發展,深化“管委會領導+部門+網格員”服務機制,開展“百人助百企”“為企辦實事”等活動,累計入企走訪717家次,解決企業問題訴求148件,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服務深度融合。三是非公黨建工作持續加強,通過“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行動,指導16家企業完成黨組織換屆選舉,新組建3家非公企業黨支部,并推進48家重點非公企業聯合成立育新黨支部,有效提升黨組織覆蓋率。四是政治監督持續強化,持續推進“清廉萊高”建設,打造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清廉民企典型,推動清廉文化融入企業發展,同時開展“清風護航”警示教育月活動,提升廉政建設水平,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到位。

(二)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深化

萊蕪高新區圍繞“項目提升年”總牽引,聚焦工業主戰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25年上半年GDP達245.5億元,同比增長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33億元,同比增長4.2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9.07%,顯示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二是產業集群建設持續推進,圍繞智能制造裝備、汽車、現代醫藥、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高新區加快產業鏈協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集群營收達56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165家,各類創新平臺突破50家,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三是重大項目落地穩步推進,上半年招商引資外出招商53批次,考察項目58個,在談項目56個,簽約過億元項目11個,總投資51.34億元。重點項目如投資6億元的五豐鮮匯食品工業園、5.3億元的復合負極材料生產及新能源科技項目、5億元的騰浩達智能終端設備生產項目等穩步推進,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四是要素保障持續優化,新材料產業園等11個重點項目列入土地供應計劃,瑞青二期、飛龍醫藥園、汶陽二期等項目申請專項債,汶陽二期已到位3900萬元,同時探索環評“打捆”審批機制,提升審批效率,為項目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三)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萊蕪高新區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一是高企培育和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建立“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高企培育庫企業達74家,魯能開源等28家企業獲評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中國重汽等13家企業獲評基礎級智能工廠,為產業升級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進,聯合萊蕪職院等成立國內首家低空經濟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全產業鏈生態,同時推進山東理工大學與旌丞新材料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促進科技資源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三是關鍵技術突破持續深化,今年上半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28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57件,同比增長9.1%,山東萊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成為全區首個被認定的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四是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協調交行、建行為泰萊電氣提供銀團貸款2億元,協調交行為辰隴新型中獸藥項目提供項目貸款0.68億元,同時推動政府引導基金支持,利用“6+N”基金集群,16個項目錄入基金項目庫,為科技型企業融資提供多元支持。

(四)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外資外貿持續優化

萊蕪高新區持續深化對外開放,推動外資外貿高質量發展。一是外資利用大幅增長,上半年新材料科技物流項目到位外資980萬美元,預計全年完成外資到位1億美元,顯示出高新區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二是外貿發展穩中有進,萊高數字經濟產業園完成外貿1161萬美元,洽談簽約項目約30家,落地15家,新云麓跨境電商與本地企業合作開啟出口新模式,預計帶動年出口6000萬元,有效拓展國際市場。三是國際合作平臺持續拓展,高新區積極組織40余家企業參加亞歐商博會、東京展等國內外展會,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同時推動開放型跨境電商園區建設,助力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四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高新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企業落戶。

(五)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產城融合持續深化

萊蕪高新區堅持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宜居宜業水平。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規劃布局科學,總占地面積30.52平方公里,規劃“一心、兩區、三軸、四園”結構,建設供水、污水、燃氣、熱力等管網95.8千米,滿足項目落地需求。二是宜居宜業環境持續優化,高新區擁有各類學校、醫院70余家,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萊蕪技師學院每年可提供6000多名技能型工人,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萊蕪校區將于9月招生,山東職業學院萊蕪校區加快建設,提升人才供給能力。三是生態環保建設持續推進,高新區區域綠化率達44%,現有市級以上綠色工廠36家,其中省級以上綠色工廠4家,2025年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四是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高新區引導重點企業優化用能策略,強化電廠燃煤精細管理,完善數字化監管體系,推進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資源消耗與處理成本,嚴控“兩高”項目準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五是安全生產持續加強,今年上半年開展“開工第一課”“審計式”監督檢查和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檢查企業63家,排查隱患689項,整改219項,確保重點時段“零事故”,提升園區安全水平。

(六)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萊蕪高新區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商事登記便利化持續推進,實施無差別“一窗受理”,提供幫辦代辦3700余次,企業/個體戶電子執照下載率達100%/98.22%,上半年新增注冊企業833家,辦理業務1.1萬件,設立、變更、注銷網辦率分別達100%、99.86%、98.56%,大幅提升企業辦事效率。二是平臺公司管理持續優化,落實國企月營收分析調度制度,加強重大事項審批備案,落實債務“百日預警”制度,強化園區企業運營管理,聘請律師催收14家欠款企業,提升企業運營風險防控水平。三是政務服務持續優化,依托“泉惠企”平臺發布產品信息200余條,盤活閑置廠房3.2萬平方米,提高企業資源整合效率。四是12345熱線與信訪工作持續推進,上半年辦理12345熱線557件,綜合滿意率 100%,解決率89.29%,辦結疑難工單153件、緊急工單107件,有效提升群眾滿意度。五是行政審批服務持續優化,設立黨建窗口,打造一站式“黨建+”綜合服務陣地,完成黨員檔案轉接52件次,接待群眾353人次,提升政務服務精準度。

 

萊蕪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夜景

 

二、萊蕪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萊蕪高新區雖然在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然而仍存在產業集群效應有待增強、招大引強亟待突破、項目帶動作用偏弱等方面問題。

(一)產業集群效應有待增強,產業鏈協同度不足

萊蕪高新區雖然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但整體產業集群效應仍不夠顯著。當前,產業鏈條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和協同性較弱,尚未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上下游企業緊密協作的完整產業鏈生態。例如,部分重點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導致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不足,難以形成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的良性發展格局。此外,部分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機制,導致產業鏈內部協同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產業整體能級的提升。

(二)招大引強亟待突破,高端產業項目儲備不足

盡管萊蕪高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招大引強力度不夠、優質項目儲備不足的問題。目前,高新區在引進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顯著、產業帶動強的旗艦項目方面仍顯不足,缺乏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支撐。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項目高度依賴資金和基金撬動,但由于高新區自有基金規模有限,難以滿足重點產業項目的資金需求,亟需上級資源傾斜支持。此外,在項目招引過程中,部分項目因產業政策、土地指標、審批流程等因素影響,推進速度較慢,影響了項目落地見效。

(三)項目帶動作用偏弱,部分重大項目推進緩慢

雖然萊蕪高新區在項目引進和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整體項目帶動作用仍相對較弱。部分續建項目受市場環境、資金投入等因素影響,投資進度放緩,項目建設進度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影響了整體項目投資增長。同時,部分新引進項目暫未達到納統條件,尚未形成有效投資貢獻,導致在庫工業項目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數量減少,投資過千萬項目同比減少,影響了整體經濟拉動效應。

 

三、萊蕪高新區未來重點工作部署與展望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萊蕪高新區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重大項目推進,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推動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精準定向招商,推動重點產業突破

高新區應以“精準招商、產業突破”為核心,圍繞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招商策略。首先,繪制精準招商圖譜,梳理細分領域的目標企業清單,包括重汽供貨商98家、生物醫藥企業100余家、電子信息龍頭企業100余家,并開展上門招商,增強項目對接的精準度。其次,優化招商模式,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對接,推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同時,積極爭取省市支持,推動國有公司牽頭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為萊蕪區潛力項目提供資金保障,助力重點產業突破瓶頸,實現高質量項目落地與產業升級。

(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重大項目納統

針對當前項目帶動作用偏弱的問題,高新區應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確保重大項目形成有效投資。首先,重點推動軟屏光電、新辰語等4個項目盡快完成設備到位,確保年內形成有效投資貢獻。同時,加快天萊科技光電模組、昊源制氫加氫站等項目的納統進展,提前梳理票據,確保投資數據真實反映。此外,加快聚變負極材料一期等項目的設備到位,并指導企業整理納統資料,確保項目盡快納入統計體系,形成有效投資拉動效應。通過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在建項目加速落地,提升整體投資規模和效益。

(三)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優化企業服務機制

為提升經濟運行質量,高新區應進一步強化企業服務機制,提升監測和調度能力。首先,完善企業服務網格體系,強化“主題式、清單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按月調度走訪情況,全面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分析指標變化因素,打造高新區服務品牌。其次,管委會領導帶隊常態化走訪重點企業,跟蹤產品價格、訂單、庫存等關鍵指標,及時制定應對措施,確保企業穩定運營。同時,加強與區工信局、街道等單位的橫向溝通,修正企業產值數據,確保經濟運行數據真實準確。此外,重點關注骨干企業的進出口態勢,發揮農產品、紡織地毯等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培育新外貿企業,力促出口企穩回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穩定性。

(四)強化科技業務工作,提升創新驅動能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新區應持續完善科技業務體系,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首先,建立覆蓋“發現、培育、認定、跟蹤服務”的全流程科技企業培育機制,力爭2025年下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家,總數達到277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76億元,增速10%。其次,鼓勵企業建設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全年新增市級以上平臺4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繼續加強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支持,推動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養機制,力爭全年新增省級以上高層次科技人才4人。此外,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整合資源,高質量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4項,推動技術合同交易額實現4.3億元,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增強區域創新競爭力。

 

(五)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打造產學研協同新模式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高新區應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協同發展。首先,推進北京化工大學與山東超萬采暖設備有限公司、齊魯工業大學與億達新材料等校企合作項目,共建研發中心,推動前沿技術攻關。其次,繼續深化與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合作,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同時,推動威馬泵業、萊威新材料、金鑄基等龍頭企業與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建產學研平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強化校地合作、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構建更加完善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六)推動科技金融政策落地,優化企業融資環境

針對企業融資難題,高新區將持續優化科技金融政策,提升科技型企業融資便利度。首先,積極爭取政府引導基金支持,篩選優質項目,加強與市財政局、濟南財金集團的對接,利用“6+N”基金集群,推動基金對高新區項目的孵化培育。其次,強化科技信貸支持,深入對接中國建設銀行萊蕪分行、中國農業銀行萊蕪分行、萊商銀行、青島銀行、威海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科技信貸范圍,發揮財政金融政策引導作用。同時,完善股權類科技計劃體系,探索形成以科技信貸、股權投資、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科技增信等為主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

(七)持續強化政治監督與風險防范

一是圍繞“工業強市”“雙招雙引”“項目提升年”、優化營商環境等健全政治監督臺賬,強化日常和專項監督。二是深入開展明察暗訪、重點項目督導、國資管理專項監督。三是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定期調度督導,壓實各方責任。四是平臺公司風險、安全生產等持續防范工作應貫穿始終。

 

出品:中國高新區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