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張家港市打造千億高端紡織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4 點擊:

張家港市打造千億高端紡織產業

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紡織產業是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為貫徹落實新型工業化相關工作要求,進一步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量質并舉,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提升高端紡織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主要目標

以科技創新、提質增效為目的,以設備更新、工業上樓為方法,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為底線,聚焦項目引領、企業壯大、金融助力,堅持“三化”導向(產業高端化、產品時尚化、企業綠色化),實施“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進一步鞏固我市紡織產業的發展基礎、提升發展優勢,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力爭到2027年,全市紡織產業產值規模達1000億元,打造毛紡、棉紡包芯紗、棉紡織印花布、化纖(特種纖維)、特種紗線和針織服裝六大百億細分產業集群。

三、主要任務

(一)服務高端紡織項目建設。圍繞項目建設需求,常態化、規范化開展高端紡織項目認定工作,支持、服務優質紡織項目建設加碼提速。做好已認定高端紡織項目推進情況跟蹤,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從土地、融資、項目審批等方面加強服務指導,幫助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已認定高端紡織項目快速建設,早日達產見效。3年內,新上超億元高端紡織項目40個、超10億元高端紡織項目6個,完成項目投資100億元,新增產值1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資源規劃局、市數據局、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支持紡織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創建基礎級、先進級智能工廠,3年內,紡織企業基礎級智能工廠建成率爭取達到50%以上、先進級智能工廠建成5家以上,對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予以政策支持。鼓勵紡織機械企業積極對接紡織企業,定期舉辦“紡織機械供需對接會”“技術研討會”,邀請上下游企業參與,促進直接溝通。宣傳引導、支持服務紡織企業申報超長期特別國債、貸款貼息等上級政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提升紡織設備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減少用工、能耗等成本。3年內,新增營收超百億元企業1家,超30億元企業5家,超10億元企業1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紡織企業完成技改投入共100億元,新增產值1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三)推動規下企業升規納統。結合“五經普”數據,做好升規納統資料準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邀請參加對接活動、紡織協會實地走訪等方式,支持鼓勵企業融入全市紡織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更多達標紡織企業盡早升規納統。指導企業完善財務、稅務等統計制度,建立統計填報體系。通過3年時間,實現100家有發展潛力、成長性好的紡織企業升規納統,新增產值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統計局、張家港市稅務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四)推進印染產業集約集聚。積極對上爭取全市印染行業發展專項規劃調整,落實“四區六點”規劃布局,制定全市印染行業集約集聚發展工作方案。加快推進印染集聚區內相關涉土規劃方案編制、附著物拆遷(搬遷)和基礎設施配套,創造印染項目改建、遷建的有利條件。推動印染企業提出改建、遷建印染項目方案,開展改建、遷建印染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加快實施企業改建、遷建或退出。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生產排放設備,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印染企業關停退出的按照不高于生產設備設施評估凈值的20%,遷建的按照不高于生產設備設施評估凈值的10%,補助給區鎮、街道統籌使用。通過3年時間,印染集聚區、保留點內現有企業全部完成改建,10家以上企業完成遷建入區,總投入超30億元,新增產值50億元。2030年底前,完成30家以上企業退出、其余企業全部遷建入區集約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張家港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數據局、市水務環保集團,各區鎮、街道)

(五)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宣傳。強化中國精紡·毛衫名鎮、中國氨綸紗名鎮等品牌宣傳,提升細分領域優勢產業集群知曉度和認可度。引導紡織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快從OEM(代工生產)向ODM(設計生產)和OBM(自有品牌生產)轉型。支持紡織服裝企業培育塑造網絡品牌。舉辦張家港自主品牌紡織服裝評選活動,鼓勵戶外運動服飾企業冠名贊助體育賽事和戶外運動活動,營造良好的自主品牌建設氛圍。支持紡織服裝自主品牌設立工廠店、品牌店,鼓勵區鎮、街道在前期給予一定支持。依托長三角紡織行業質量提升示范試點建設,積極開展質量創新活動。強化紡織行業質量品牌建設,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和品牌推廣活動,支持企業參與“江蘇精品”“蘇州制造”認證,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質量競爭力強的區域品牌,擴大長三角區域質量品牌效應。到2027年,打造“江蘇精品”“蘇州制造”品牌認證產品15個,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融媒體中心,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六)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生態。支持企業通過校地合作研發、人才共同培養等方式,進行科技、高端、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搶抓戶外運動、冰雪經濟等細分領域市場持續升溫、消費升級的紅利,拓展運動戶外、冰雪裝備、沙發面料、窗簾、墻布等新興應用領域。探索與知名高校、院所、省內外專業檢驗檢測機構共建公共研發、測試等平臺,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加強新產品開發能力。依托龍頭企業,通過外引內培等方式,建設研發、檢驗中心,服務全市紡織企業。鼓勵市內高校院所開設紡織服裝研發、設計、加工與生產相關專業,為紡織企業提供人才支撐。3年內,建設省羊絨產品質檢中心等具有技術研發、工藝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相關功能的公共平臺2—3個,鼓勵紡織企業自建研發測試平臺5個,紡織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300件,主導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10項,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人才辦、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鎮、街道,市科學技術協會、市紡織行業協會)

(七)推進園區平臺載體建設。推動高新區高端紡織產業園、德積高端紡織產業園建設,結合印染集聚區等因地制宜建設功能齊全、產業集聚、特色鮮明的高端紡織產業園區,引進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環境友好型的高端紡織企業。利用好張家港市低效工業用地提升“一件事”辦理協調服務機制,打通業務壁壘、強化要素保障,服務紡織企業實施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工業上樓。對符合條件的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和工業上樓項目,予以政策支持。3年內,全市建成高端紡織產業園區3個,紡織企業實施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工業上樓項目超15個,建設載體平臺超30萬平方米,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區鎮、街道)

(八)發揮優勢企業集聚效應。用好“南北掛鉤”“東西協作”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技術共享與產能協作,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產業鏈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幫助企業對接國際知名、高端展會資源,鼓勵企業拓展“一帶一路”等海外市場,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形成新增長點。支持企業通過“走出去”進行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先進研發能力和技術、終端渠道等領域的投資并購。健全完善境外投資服務機制,全力為企業安全出海保駕護航,引導優質企業做大市場、做精產品、做強競爭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區鎮、街道)

(九)大力發展線上電商直播。加強同頭部平臺合作,推動服裝、紡織品等線上直播帶貨。加強對現有直播基地和直播平臺的扶持,構建直播電商產業集聚區,引進培育有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的直播機構、主播資源。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帶動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達到一定快遞數量的企業,給予快遞費用優惠。到2027年,孵化年銷售超億元以上直播企業1—2家,全市紡織企業實現年線上銷售50億元,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十)推動金融賦能產業發展。發揮“張家港基金”優勢,支持企業對外實施并購重組,收購品牌、樣板工廠及研發機構等,做大做強優質企業。通過融資租賃、保理等形式支持紡織企業技術改造、研發、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拓展產品應用領域的投入。針對企業質地優、發展潛力好的紡織企業,精準對接資金需求,助力企業跨越發展、渡過難關。積極撬動省、蘇州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先進高端制造產業基金等上級基金,支持紡織企業發展。3年內,實現各類資金投向紡織相關企業及項目共30億元。(責任單位:張創投集團、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各區鎮、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健全工作機制,市紡織行業專委會對全市產業發展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科學布局,統籌推進技術攻關、產業對接、融合發展等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強化工作落實,行動計劃印發一個月內,各項任務牽頭單位須細化相關工作方案,常態化推進相關工作。

(二)落實資金保障。強化政策引領作用,全面落實上級產業發展政策,組織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專精特新認定、智能工廠項目等。發揮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和各類創投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龍頭企業、重點平臺的支持力度。

(三)營造良好氛圍。打造本地紡織服裝會展活動品牌,積極組織承辦行業發展、產業對接等活動。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和經貿洽談活動,提升張家港紡織服裝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實力。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張家港市打造千億高端紡織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2025-10-24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張家港市打造千億高端紡織產業

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紡織產業是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為貫徹落實新型工業化相關工作要求,進一步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量質并舉,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提升高端紡織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主要目標

以科技創新、提質增效為目的,以設備更新、工業上樓為方法,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為底線,聚焦項目引領、企業壯大、金融助力,堅持“三化”導向(產業高端化、產品時尚化、企業綠色化),實施“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進一步鞏固我市紡織產業的發展基礎、提升發展優勢,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力爭到2027年,全市紡織產業產值規模達1000億元,打造毛紡、棉紡包芯紗、棉紡織印花布、化纖(特種纖維)、特種紗線和針織服裝六大百億細分產業集群。

三、主要任務

(一)服務高端紡織項目建設。圍繞項目建設需求,常態化、規范化開展高端紡織項目認定工作,支持、服務優質紡織項目建設加碼提速。做好已認定高端紡織項目推進情況跟蹤,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從土地、融資、項目審批等方面加強服務指導,幫助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已認定高端紡織項目快速建設,早日達產見效。3年內,新上超億元高端紡織項目40個、超10億元高端紡織項目6個,完成項目投資100億元,新增產值1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資源規劃局、市數據局、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支持紡織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創建基礎級、先進級智能工廠,3年內,紡織企業基礎級智能工廠建成率爭取達到50%以上、先進級智能工廠建成5家以上,對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予以政策支持。鼓勵紡織機械企業積極對接紡織企業,定期舉辦“紡織機械供需對接會”“技術研討會”,邀請上下游企業參與,促進直接溝通。宣傳引導、支持服務紡織企業申報超長期特別國債、貸款貼息等上級政策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提升紡織設備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減少用工、能耗等成本。3年內,新增營收超百億元企業1家,超30億元企業5家,超10億元企業1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紡織企業完成技改投入共100億元,新增產值1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三)推動規下企業升規納統。結合“五經普”數據,做好升規納統資料準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邀請參加對接活動、紡織協會實地走訪等方式,支持鼓勵企業融入全市紡織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更多達標紡織企業盡早升規納統。指導企業完善財務、稅務等統計制度,建立統計填報體系。通過3年時間,實現100家有發展潛力、成長性好的紡織企業升規納統,新增產值5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統計局、張家港市稅務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四)推進印染產業集約集聚。積極對上爭取全市印染行業發展專項規劃調整,落實“四區六點”規劃布局,制定全市印染行業集約集聚發展工作方案。加快推進印染集聚區內相關涉土規劃方案編制、附著物拆遷(搬遷)和基礎設施配套,創造印染項目改建、遷建的有利條件。推動印染企業提出改建、遷建印染項目方案,開展改建、遷建印染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加快實施企業改建、遷建或退出。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生產排放設備,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印染企業關停退出的按照不高于生產設備設施評估凈值的20%,遷建的按照不高于生產設備設施評估凈值的10%,補助給區鎮、街道統籌使用。通過3年時間,印染集聚區、保留點內現有企業全部完成改建,10家以上企業完成遷建入區,總投入超30億元,新增產值50億元。2030年底前,完成30家以上企業退出、其余企業全部遷建入區集約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張家港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數據局、市水務環保集團,各區鎮、街道)

(五)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宣傳。強化中國精紡·毛衫名鎮、中國氨綸紗名鎮等品牌宣傳,提升細分領域優勢產業集群知曉度和認可度。引導紡織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快從OEM(代工生產)向ODM(設計生產)和OBM(自有品牌生產)轉型。支持紡織服裝企業培育塑造網絡品牌。舉辦張家港自主品牌紡織服裝評選活動,鼓勵戶外運動服飾企業冠名贊助體育賽事和戶外運動活動,營造良好的自主品牌建設氛圍。支持紡織服裝自主品牌設立工廠店、品牌店,鼓勵區鎮、街道在前期給予一定支持。依托長三角紡織行業質量提升示范試點建設,積極開展質量創新活動。強化紡織行業質量品牌建設,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和品牌推廣活動,支持企業參與“江蘇精品”“蘇州制造”認證,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質量競爭力強的區域品牌,擴大長三角區域質量品牌效應。到2027年,打造“江蘇精品”“蘇州制造”品牌認證產品15個,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融媒體中心,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六)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生態。支持企業通過校地合作研發、人才共同培養等方式,進行科技、高端、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搶抓戶外運動、冰雪經濟等細分領域市場持續升溫、消費升級的紅利,拓展運動戶外、冰雪裝備、沙發面料、窗簾、墻布等新興應用領域。探索與知名高校、院所、省內外專業檢驗檢測機構共建公共研發、測試等平臺,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加強新產品開發能力。依托龍頭企業,通過外引內培等方式,建設研發、檢驗中心,服務全市紡織企業。鼓勵市內高校院所開設紡織服裝研發、設計、加工與生產相關專業,為紡織企業提供人才支撐。3年內,建設省羊絨產品質檢中心等具有技術研發、工藝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相關功能的公共平臺2—3個,鼓勵紡織企業自建研發測試平臺5個,紡織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300件,主導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10項,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人才辦、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鎮、街道,市科學技術協會、市紡織行業協會)

(七)推進園區平臺載體建設。推動高新區高端紡織產業園、德積高端紡織產業園建設,結合印染集聚區等因地制宜建設功能齊全、產業集聚、特色鮮明的高端紡織產業園區,引進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環境友好型的高端紡織企業。利用好張家港市低效工業用地提升“一件事”辦理協調服務機制,打通業務壁壘、強化要素保障,服務紡織企業實施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工業上樓。對符合條件的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和工業上樓項目,予以政策支持。3年內,全市建成高端紡織產業園區3個,紡織企業實施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工業上樓項目超15個,建設載體平臺超30萬平方米,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區鎮、街道)

(八)發揮優勢企業集聚效應。用好“南北掛鉤”“東西協作”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技術共享與產能協作,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產業鏈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幫助企業對接國際知名、高端展會資源,鼓勵企業拓展“一帶一路”等海外市場,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形成新增長點。支持企業通過“走出去”進行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先進研發能力和技術、終端渠道等領域的投資并購。健全完善境外投資服務機制,全力為企業安全出海保駕護航,引導優質企業做大市場、做精產品、做強競爭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區鎮、街道)

(九)大力發展線上電商直播。加強同頭部平臺合作,推動服裝、紡織品等線上直播帶貨。加強對現有直播基地和直播平臺的扶持,構建直播電商產業集聚區,引進培育有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的直播機構、主播資源。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帶動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達到一定快遞數量的企業,給予快遞費用優惠。到2027年,孵化年銷售超億元以上直播企業1—2家,全市紡織企業實現年線上銷售50億元,間接帶動紡織行業新增產值3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各區鎮、街道,市紡織行業協會)

(十)推動金融賦能產業發展。發揮“張家港基金”優勢,支持企業對外實施并購重組,收購品牌、樣板工廠及研發機構等,做大做強優質企業。通過融資租賃、保理等形式支持紡織企業技術改造、研發、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拓展產品應用領域的投入。針對企業質地優、發展潛力好的紡織企業,精準對接資金需求,助力企業跨越發展、渡過難關。積極撬動省、蘇州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先進高端制造產業基金等上級基金,支持紡織企業發展。3年內,實現各類資金投向紡織相關企業及項目共30億元。(責任單位:張創投集團、市政府辦公室<金融>,各區鎮、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健全工作機制,市紡織行業專委會對全市產業發展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科學布局,統籌推進技術攻關、產業對接、融合發展等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強化工作落實,行動計劃印發一個月內,各項任務牽頭單位須細化相關工作方案,常態化推進相關工作。

(二)落實資金保障。強化政策引領作用,全面落實上級產業發展政策,組織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專精特新認定、智能工廠項目等。發揮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和各類創投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龍頭企業、重點平臺的支持力度。

(三)營造良好氛圍。打造本地紡織服裝會展活動品牌,積極組織承辦行業發展、產業對接等活動。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和經貿洽談活動,提升張家港紡織服裝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