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實錄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0 點擊: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 賈鵬鋒: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積極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的重大政治任務,省委省政府堅持深入調研、科學規劃、高頻部署、加快推進。

近日《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出臺。今天我們邀請了省發改委副主任趙姝麗女士,向大家介紹《發展規劃》的有關情況。共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長春市常務副市長吳波先生,吉林市常務副市長劉向濤先生,四平市副市長張有先生,遼源市副市長劉淑梅女士,他們將圍繞規劃好、建設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請各媒體對新聞發布會的內容給予充分關注和深入報道。


首先,請趙姝麗副主任介紹情況。


省發改委副主任 趙姝麗:

8月22日,《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10月9日,《規劃》經省政府批準后印發實施,標志著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下面,我就有關情況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都市圈建設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印發實施《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提出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積極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升優質資源要素集聚合力和產業集中承載力,打通與周邊區域要素資源雙向流動通道,更好輻射帶動全省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高水平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和實踐性遵循。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我省成立了省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先后召開4次領導小組會和多次專題會,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各項工作。黃強書記赴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開展專項調研,主持召開專題會研究都市圈規劃思路。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著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結合實際對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發展進行系統務實謀劃,多次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接溝通,3輪組織相關城市領導面對面研究會商,并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建議,采納各界建議數百條,形成《規劃》成果。《規劃》主要包括前言、12章、42節和11個專欄。

明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以長春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共同組成。規劃范圍包括:長春市朝陽區、南關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公主嶺市、農安縣、德惠市全域和榆樹市部分地區,吉林市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豐滿區,四平市鐵東區、鐵西區、伊通滿族自治縣,遼源市龍山區、西安區全域和東遼縣部分地區,面積約為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為1210萬人。輻射范圍包括:吉林市永吉縣、磐石市,四平市梨樹縣,遼源市東遼縣、東豐縣,松原市區、前郭縣、扶余市、長嶺縣,梅河口市等區域。

《規劃》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布局、兩個階段目標、九個方面重點任務以及一套保障機制。

一個空間布局主要是著眼區域發展協調性,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堅持中心帶動、軸帶輻射、多點支撐、協同聯動,構建“一中心、三組團,五帶、一廊”的“1351”都市圈空間布局,“一中心”,即以長春為都市圈中心城市。“三組團”,圍繞長、吉、四、遼一體化,打造長吉組團、長平組團、長遼組團。“五帶”是以產業布局為依托,分別為:長吉延長(白山)現代文旅產業帶,長遼梅通白(山)醫藥產業帶,長四遼先進制造產業帶,四長松白(城)現代農業產業帶,遼四長松白(城)能源產業帶。“一廊”,貫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東北四市,打造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科創產業走廊和對外開放通道。

兩個階段目標。充分考慮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第一階段到2030年,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35萬億左右,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建設取得扎實成效,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第二階段到2035年,高效貫通的通勤圈、合作共興的產業圈、宜居宜業的生活圈、應聯盡聯的智慧圈全面建成。

關于九個方面重點任務。《規劃》主要堅持“協調發展、創新驅動、以人為本、保護傳承、開放包容”,從九個方面明確了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具體包括: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塑對外開放門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塑造特色文脈風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強國內多層次多領域聯動、加快市場一體化建設。

保障機制。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重點主要提出強化層級領導、統籌政策協調、擴大社會參與等保障機制。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省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聚焦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等九大重點任務,建立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會同有關方面切實抓好《規劃》貫徹實施,確保各項任務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實。

 

新華社:請問在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進程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全省各地高質量發展?

 

省發改委副主任 趙姝麗: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我們謀劃都市圈產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占全省的67%,也就是三分之二,是新中國汽車、軌道客車、光電信息、應用化學、生物制品等工業發展的搖籃,產業基礎扎實,產業上下游聯系緊密。我們認為,在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一是打造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支撐。發揮都市圈鏈主企業、產業集群引領帶動作用,鞏固提升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石化及新材料產業、農產品與食品加工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以及以冰雪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業,堅持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提升集群化水平,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向全省延伸,為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推動形成差異化的產業布局。統籌考慮都市圈各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自身定位和科研條件,推動不同地區形成差異化的產業布局,避免產業同質化,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長春市立足打造引領都市圈和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重點發展汽車、高端裝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壯大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吉林市重點發展化工、碳纖維、冰雪、冶金等優勢產業,鞏固提升文化旅游、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清潔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群。四平市重點發展冶金新材料、智慧農機和換熱器等特色裝備、新能源和數字經濟等新產業,鞏固提升現代農業、倉儲物流、醫藥健康、文旅康養等產業集群。遼源市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文旅產業,鞏固提升紡織襪業、醫藥健康、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

三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依托都市圈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優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數實融合新型產業生態,打造“吉字號”區域品牌,提升產業競爭力,搶抓都市圈協同發展帶來的產業機遇,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放大都市圈產業發展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增強對全省輻射帶動作用。

人民日報:長春市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請問如何強化“龍頭”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優質資源要素聚合力和產業集中承載力,助力都市圈提高整體競爭力?

長春市常務副市長 吳波:

根據長春都市圈規劃賦予長春的功能定位,將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發展“主引擎”。著力提升自身的帶動功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圍繞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醫藥等方面培育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汽車城、光電城、醫藥城等重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低空經濟、衛星制造及應用、新型半導體、具身智能等一批新賽道產業,推動產業鏈布局向周邊城市延伸拓展,共同提升都市圈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產城深度融合。一方面,以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弘揚東北抗聯等紅色文化,擦亮“汽車城”“電影城”“航空航天城”等城市名片,提升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和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高標準建設航空博覽城、永春醫藥城、北湖未來科學城等新興產城融合平臺,提質增效運營高新區、經開區等國家級平臺,聯動全省壯大文旅產業、會展經濟。

三是強化區域協同聯動。主動加強與都市圈內兄弟城市的規劃對接、政策協同和項目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我們將協同推動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物流樞紐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一小時通勤圈”和現代物流網。我們將牽頭與哈長城市群、沈陽都市圈等東北重點區域謀劃布局產業合作項目,深入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聯合開展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在都市圈布局落位。

四是提升開放樞紐能級。我們將充分發揮長春的區位和平臺優勢,做強做優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興隆綜保區等開放平臺功能,提升東北亞博覽會、航空展、健博會、光博會等展會能級,持續拓展中歐班列、海鐵聯運、TIR跨境公路等國際物流大通道,攜手兄弟城市共建共享“海外倉”“智慧口岸”和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合力開拓國際市場。我們也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開展對外招商引資,深化與東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努力使長春都市圈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服務國家開放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總之,長春市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切實發揮好中心城市的“領頭雁”作用,為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貢獻長春力量。

 

 

 

中國新聞社:2010年以來,吉林一直在謀劃和推動長吉兩市一體化發展,那么吉林市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的總體考慮有哪些更加鮮明的特點,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吉林市常務副市長 劉向濤:

吉林市與長春地理位置緊密相連,在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協同聯動密切,是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重要戰略支點。

吉林市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總體考慮是著力構建“一融合、三樞紐”功能布局。“一融合”指向西實現長吉組團融合發展,向北融入哈長城市群。長吉組團著力打造北、中、南三條融合發展帶,其中,北線依托省道101與長春對進式聯動,重點發展碳纖維新材料、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中線依托高速公路、高鐵和機場,重點發展臨空經濟、低空經濟,建設物流樞紐帶;南線,依托長吉南線沿線資源和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文旅、溫泉、冰雪、現代農業等產業。同時,向東建設“長吉圖開發開放樞紐”,向東北建設“聯通三江平原開放樞紐”,向南建設“通達丹東港開放樞紐”。

下一步,我們將從以下方面聚焦聚力,力爭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健全同城化合作機制方面取得新突破。與都市圈兄弟城市共同落實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城市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常態化對接協商機制,共同落實推進重大事項、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和重要會議活動,更大力度參與和融入都市圈建設。

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新聯通。我們將強化與長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運行效率提升,協同推進鐵路提速、公路擴容、機場增能,謀劃推進沈吉鐵路擴能改造、吉林市至松花湖至北大湖鐵路等重大項目,共建長吉便捷高效通勤圈。

三是在長吉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我們將聚焦化工、先進材料、冶金、農產品加工、文旅、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清潔能源、低空經濟等九大產業集群,協同推動與長春在重大項目和產業園區上共謀共建共生。重點推進吉林化工與長春汽車兩大主導產業融合發展,推動ABS、乙丙橡膠等產品向車用材料領域延伸;加快碳纖維向汽車、軌道客車、無人機等領域拓展,打造世界級碳纖維產業基地;加速松花湖、北大湖兩大百億級雪場規模擴張,建設世界級滑雪大區,與長春協同共筑冰雪旅游目的地。

四是在服務共建共享方面取得新成效。我們將圍繞人社、農業、應急管理等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領域,推動長吉政務服務中心互設專窗、設置聯絡員,為非全程網辦事項提供“異地代收代辦”服務,持續協同推動高頻事項長吉同城化辦理。

吉林日報:四平市是大家熟知的東北地區重要老工業基地。請問在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在調整產業布局上有什么樣的考慮?

四平市副市長 張有:

四平產業基礎扎實、門類齊全,與長春、遼源產業優勢互補,我們堅持“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均衡發展、共贏發展”目標,攜手共同建設都市圈產業體系,重點圍繞七個產業持續發力。

一是加快農機和換熱器產業合作發展。四平農機品類位居東北首位,產值占全省半壁江山,擁有康達、順邦等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四平市板式換熱器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國家首批換熱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示范市和“中國換熱器之鄉”。四平市將依托長春都市圈人才、科技優勢,共同建設全省農機產業發展中心、國家級現代農機產業園和“中國換熱器之城”。

二是加快現代農業合作發展。依托四平200億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積極推進北方農谷建設,持續鍛造黑土地保護示范樣板、耕作模式變革示范樣板、農業合作經營示范樣板,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做足做活“三頭三尾”文章,共同構建四(平)長(春)松(原)白(城)現代農業產業帶,加快建設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高地。

三是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合作發展。四平地處國家網絡通信骨干節點主通道上,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綠電資源等優勢明顯,已建成省級數字經濟產業園,規劃建設的5000P中國農業大數據智算中心一期已開工,陽光新能源、聯想算力和復興云智算等一批算力中心即將開工建設。下一步,四平市將全力推進都市圈內產業算力協同,共同建設國家級數字經濟產業園和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打造全省萬P智算中心。

四是加快物流業合作發展。四平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交通節點、國家首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圍繞都市圈物流產業發展,四平市將以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為目標,以四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支點,推動建設四平公鐵聯運物流園,對接中歐班列,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汽車、冷鏈等商品物流,打造東北區域重要物流集散地。

五是加快綠色能源產業合作發展。依托全省最大的國能雙遼200萬千瓦火電和千萬千瓦新能源開發空間,積極承接都市圈內綠色載能產業,謀劃一批綠電賦能項目,加強與遼源、長春、松原、白城等地聯動,共同打造以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為引領的特色產業帶。

六是加快汽車零部件配套和專用車產業合作發展。圍繞一汽集團,發展壯大長平共建汽車產業園、伊通零部件產業園,加快推進四平市天工釩鈦新材料進入一汽配套體系,積極承接一汽產業配套和委改份額,壯大現有產業規模,打造吉林省汽車零部件(專用車)重要生產基地。

七是加快文旅康養產業合作發展。依托伊通特殊區位優勢,建設悅如火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景臺組團發展“功能區”、長春南部高端服務業“承載區”,打造長春市民休閑、旅游康養的“后花園”。依托吉林四平干部學院、四平戰役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基地。

吉林廣播電視臺:遼源作為長春都市圈內唯一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請問在積極融入長春都市圈發展、建設吉林省向南開放新通道方面如何給自身定位,又將如何借勢進一步深化、優化轉型發展?

遼源市副市長 劉淑梅:

遼源作為全國首批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是長春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們通過轉型發展形成了獨特發展優勢,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生態底色更加優越,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遼源市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長春都市圈規劃布局,細化實施方案,制定攻堅計劃,推進規劃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著力構建“北融南聯、一軸貫通、雙廊雙帶、四區協同”的城市功能布局,努力建設吉林省向南開放發展示范市、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市、東遼河上游綠色生態示范市、區域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市,我們將與都市圈各城市同頻共振、攜手共進,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貢獻遼源力量。重點在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要合力暢達協同發展“新通道”。主動積極推進長四遼通高鐵遼源段項目,打造與都市圈城市半小時通勤圈、一小時經濟圈。深度謀劃市域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發揮遼源吉南遼北蒙東六市一體化合作區、吉西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用,謀劃整合54平方公里的遼源新區,構建跨區域協作平臺,與長春都市圈各城市拓展產業配套、創新要素流動、強化人才互動,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二要聚力激發產業轉型“新動能”。遼源將與都市圈城市一道加強產業協作,融合產業鏈條,實現優勢互補,聚力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襪業紡織產業方面,圍繞品牌化、智能化轉型,推動“親相見”等自主品牌向價值鏈高端躍升,正在實施萬臺智能襪機轉型升級工程,擦亮“襪業名城”的金字招牌。新能源產業方面,建設天楹新能源“綠氫+”產業標志性項目,加快綠氫、綠氨、綠醇、綠甲烷等綠色能源建設布局,用好18.98平方公里增量配電網,帶動中國華潤、中國中車、中國船舶等落地遼源的項目聯動發展。汽車配套產業方面,推動遼源48戶汽車零部件企業,更好融入一汽產業鏈配套體系,建設都市圈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基地和軌道客車產業配套基地。特色農產品產業方面,用好長春都市圈內科教資源優勢,深度開發蛋品、梅花鹿、毛驢、松子、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把“小品種”做成“大產業”。

三要努力構建生態治理“新格局”。遼源是東遼河的源頭,生態安全責任重大。我們將與都市圈城市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治,實施東遼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一體化治理,聯手打造東遼河流域生態安全走廊和生態經濟帶,讓都市圈城市的天更藍、山更清、水更秀,人民更幸福。

四要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遼源正深入挖掘113年礦山歷史,把20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遺留的生態包袱轉化為文旅資源,強化天陸山歡樂薈、超級ONE籃球主題公園、黑金小鎮、樂兔樂園、動植物園等消費場景實施聯動,以項目促文旅、以賽事促文旅,實施西安煤礦老舊廠區轉型提質工程、重力儲能科普基地建設,啟動建設老道山障礙滑雪場、山地自行車賽道、“四大鳴湖”馬拉松等新型文體旅項目,打造長春都市圈短期休閑游目的地。

最后,誠摯邀請各位媒體朋友走進遼源、支持遼源,在長春都市圈建設的征程中,親歷遼源發展,感受遼源變化。

新華網:長春市作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在規劃的落實中承擔著關鍵角色,請問接下來長春市有哪些具體舉措,推動規劃真正落地見效?

長春市常務副市長 吳波:

《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正式印發,標志著都市圈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下一步,我市將根據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認真履行市級層面協調推進職責,密切與都市圈內各兄弟城市合作共建,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生態共保共治、對外開放協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為抓手,提升都市圈合作水平和整體競爭力。有3個方面具體工作:

一是細化分解規劃任務。規劃印發后,我們第一時間啟動編制了《長春市落實〈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三年行動方案》,將規劃目標拆解為60項可量化、夠得著的具體任務,壓實到17個屬地和33個市直部門,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確保各項任務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同時,我們還將把都市圈建設納入全市“十五五”規劃綱要,作為全市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二是加快推進項目落地。項目是都市圈建設的“硬支撐”。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我們建立了都市圈重大合作項目和重點事項清單。目前,已初步謀劃重大項目209個、重點事項72個。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光電信息、醫藥等產業延鏈展鏈布局,以及教育、醫療等跨區域公共服務共建,動態完善項目庫,堅持謀劃一批、成熟一批、開工一批,全力做好政策保障、協調服務、平臺搭建等工作,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三是優化完善工作機制。在省級統籌框架下,長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下設6個專項推進組,全面承接省級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區域合作。依托都市圈聯席會議制度,主動與圈內兄弟城市保持常態化對接,協調解決跨區域項目布局、政策協同等重大問題。同時,配合好、協同好省直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向上對接,積極爭取重大項目、重大資金、重大政策,為都市圈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長春市將與各兄弟城市一道,同心同向、合力攻堅,全力推動都市圈建設各項任務加快落地、早結碩果,共同譜寫長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實錄

2025-10-20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 賈鵬鋒: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積極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的重大政治任務,省委省政府堅持深入調研、科學規劃、高頻部署、加快推進。

近日《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出臺。今天我們邀請了省發改委副主任趙姝麗女士,向大家介紹《發展規劃》的有關情況。共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長春市常務副市長吳波先生,吉林市常務副市長劉向濤先生,四平市副市長張有先生,遼源市副市長劉淑梅女士,他們將圍繞規劃好、建設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請各媒體對新聞發布會的內容給予充分關注和深入報道。


首先,請趙姝麗副主任介紹情況。


省發改委副主任 趙姝麗:

8月22日,《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10月9日,《規劃》經省政府批準后印發實施,標志著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下面,我就有關情況向大家作簡要介紹。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都市圈建設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印發實施《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提出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積極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升優質資源要素集聚合力和產業集中承載力,打通與周邊區域要素資源雙向流動通道,更好輻射帶動全省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高水平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和實踐性遵循。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我省成立了省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先后召開4次領導小組會和多次專題會,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各項工作。黃強書記赴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開展專項調研,主持召開專題會研究都市圈規劃思路。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著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結合實際對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發展進行系統務實謀劃,多次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接溝通,3輪組織相關城市領導面對面研究會商,并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建議,采納各界建議數百條,形成《規劃》成果。《規劃》主要包括前言、12章、42節和11個專欄。

明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以長春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共同組成。規劃范圍包括:長春市朝陽區、南關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公主嶺市、農安縣、德惠市全域和榆樹市部分地區,吉林市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豐滿區,四平市鐵東區、鐵西區、伊通滿族自治縣,遼源市龍山區、西安區全域和東遼縣部分地區,面積約為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為1210萬人。輻射范圍包括:吉林市永吉縣、磐石市,四平市梨樹縣,遼源市東遼縣、東豐縣,松原市區、前郭縣、扶余市、長嶺縣,梅河口市等區域。

《規劃》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布局、兩個階段目標、九個方面重點任務以及一套保障機制。

一個空間布局主要是著眼區域發展協調性,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堅持中心帶動、軸帶輻射、多點支撐、協同聯動,構建“一中心、三組團,五帶、一廊”的“1351”都市圈空間布局,“一中心”,即以長春為都市圈中心城市。“三組團”,圍繞長、吉、四、遼一體化,打造長吉組團、長平組團、長遼組團。“五帶”是以產業布局為依托,分別為:長吉延長(白山)現代文旅產業帶,長遼梅通白(山)醫藥產業帶,長四遼先進制造產業帶,四長松白(城)現代農業產業帶,遼四長松白(城)能源產業帶。“一廊”,貫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東北四市,打造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科創產業走廊和對外開放通道。

兩個階段目標。充分考慮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第一階段到2030年,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35萬億左右,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建設取得扎實成效,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第二階段到2035年,高效貫通的通勤圈、合作共興的產業圈、宜居宜業的生活圈、應聯盡聯的智慧圈全面建成。

關于九個方面重點任務。《規劃》主要堅持“協調發展、創新驅動、以人為本、保護傳承、開放包容”,從九個方面明確了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具體包括: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塑對外開放門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塑造特色文脈風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強國內多層次多領域聯動、加快市場一體化建設。

保障機制。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重點主要提出強化層級領導、統籌政策協調、擴大社會參與等保障機制。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省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聚焦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等九大重點任務,建立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會同有關方面切實抓好《規劃》貫徹實施,確保各項任務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實。

 

新華社:請問在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進程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全省各地高質量發展?

 

省發改委副主任 趙姝麗: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我們謀劃都市圈產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占全省的67%,也就是三分之二,是新中國汽車、軌道客車、光電信息、應用化學、生物制品等工業發展的搖籃,產業基礎扎實,產業上下游聯系緊密。我們認為,在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一是打造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支撐。發揮都市圈鏈主企業、產業集群引領帶動作用,鞏固提升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石化及新材料產業、農產品與食品加工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以及以冰雪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業,堅持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提升集群化水平,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向全省延伸,為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推動形成差異化的產業布局。統籌考慮都市圈各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自身定位和科研條件,推動不同地區形成差異化的產業布局,避免產業同質化,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長春市立足打造引領都市圈和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重點發展汽車、高端裝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壯大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吉林市重點發展化工、碳纖維、冰雪、冶金等優勢產業,鞏固提升文化旅游、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清潔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群。四平市重點發展冶金新材料、智慧農機和換熱器等特色裝備、新能源和數字經濟等新產業,鞏固提升現代農業、倉儲物流、醫藥健康、文旅康養等產業集群。遼源市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文旅產業,鞏固提升紡織襪業、醫藥健康、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

三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依托都市圈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優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數實融合新型產業生態,打造“吉字號”區域品牌,提升產業競爭力,搶抓都市圈協同發展帶來的產業機遇,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放大都市圈產業發展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增強對全省輻射帶動作用。

人民日報:長春市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請問如何強化“龍頭”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優質資源要素聚合力和產業集中承載力,助力都市圈提高整體競爭力?

長春市常務副市長 吳波:

根據長春都市圈規劃賦予長春的功能定位,將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發展“主引擎”。著力提升自身的帶動功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圍繞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醫藥等方面培育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汽車城、光電城、醫藥城等重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低空經濟、衛星制造及應用、新型半導體、具身智能等一批新賽道產業,推動產業鏈布局向周邊城市延伸拓展,共同提升都市圈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產城深度融合。一方面,以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弘揚東北抗聯等紅色文化,擦亮“汽車城”“電影城”“航空航天城”等城市名片,提升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和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高標準建設航空博覽城、永春醫藥城、北湖未來科學城等新興產城融合平臺,提質增效運營高新區、經開區等國家級平臺,聯動全省壯大文旅產業、會展經濟。

三是強化區域協同聯動。主動加強與都市圈內兄弟城市的規劃對接、政策協同和項目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我們將協同推動高速公路、城際鐵路、物流樞紐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一小時通勤圈”和現代物流網。我們將牽頭與哈長城市群、沈陽都市圈等東北重點區域謀劃布局產業合作項目,深入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聯合開展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在都市圈布局落位。

四是提升開放樞紐能級。我們將充分發揮長春的區位和平臺優勢,做強做優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興隆綜保區等開放平臺功能,提升東北亞博覽會、航空展、健博會、光博會等展會能級,持續拓展中歐班列、海鐵聯運、TIR跨境公路等國際物流大通道,攜手兄弟城市共建共享“海外倉”“智慧口岸”和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合力開拓國際市場。我們也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開展對外招商引資,深化與東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努力使長春都市圈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服務國家開放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總之,長春市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切實發揮好中心城市的“領頭雁”作用,為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貢獻長春力量。

 

 

 

中國新聞社:2010年以來,吉林一直在謀劃和推動長吉兩市一體化發展,那么吉林市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的總體考慮有哪些更加鮮明的特點,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吉林市常務副市長 劉向濤:

吉林市與長春地理位置緊密相連,在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協同聯動密切,是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重要戰略支點。

吉林市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總體考慮是著力構建“一融合、三樞紐”功能布局。“一融合”指向西實現長吉組團融合發展,向北融入哈長城市群。長吉組團著力打造北、中、南三條融合發展帶,其中,北線依托省道101與長春對進式聯動,重點發展碳纖維新材料、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中線依托高速公路、高鐵和機場,重點發展臨空經濟、低空經濟,建設物流樞紐帶;南線,依托長吉南線沿線資源和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文旅、溫泉、冰雪、現代農業等產業。同時,向東建設“長吉圖開發開放樞紐”,向東北建設“聯通三江平原開放樞紐”,向南建設“通達丹東港開放樞紐”。

下一步,我們將從以下方面聚焦聚力,力爭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健全同城化合作機制方面取得新突破。與都市圈兄弟城市共同落實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城市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常態化對接協商機制,共同落實推進重大事項、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和重要會議活動,更大力度參與和融入都市圈建設。

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新聯通。我們將強化與長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運行效率提升,協同推進鐵路提速、公路擴容、機場增能,謀劃推進沈吉鐵路擴能改造、吉林市至松花湖至北大湖鐵路等重大項目,共建長吉便捷高效通勤圈。

三是在長吉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我們將聚焦化工、先進材料、冶金、農產品加工、文旅、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清潔能源、低空經濟等九大產業集群,協同推動與長春在重大項目和產業園區上共謀共建共生。重點推進吉林化工與長春汽車兩大主導產業融合發展,推動ABS、乙丙橡膠等產品向車用材料領域延伸;加快碳纖維向汽車、軌道客車、無人機等領域拓展,打造世界級碳纖維產業基地;加速松花湖、北大湖兩大百億級雪場規模擴張,建設世界級滑雪大區,與長春協同共筑冰雪旅游目的地。

四是在服務共建共享方面取得新成效。我們將圍繞人社、農業、應急管理等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領域,推動長吉政務服務中心互設專窗、設置聯絡員,為非全程網辦事項提供“異地代收代辦”服務,持續協同推動高頻事項長吉同城化辦理。

吉林日報:四平市是大家熟知的東北地區重要老工業基地。請問在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在調整產業布局上有什么樣的考慮?

四平市副市長 張有:

四平產業基礎扎實、門類齊全,與長春、遼源產業優勢互補,我們堅持“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均衡發展、共贏發展”目標,攜手共同建設都市圈產業體系,重點圍繞七個產業持續發力。

一是加快農機和換熱器產業合作發展。四平農機品類位居東北首位,產值占全省半壁江山,擁有康達、順邦等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四平市板式換熱器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國家首批換熱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示范市和“中國換熱器之鄉”。四平市將依托長春都市圈人才、科技優勢,共同建設全省農機產業發展中心、國家級現代農機產業園和“中國換熱器之城”。

二是加快現代農業合作發展。依托四平200億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積極推進北方農谷建設,持續鍛造黑土地保護示范樣板、耕作模式變革示范樣板、農業合作經營示范樣板,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做足做活“三頭三尾”文章,共同構建四(平)長(春)松(原)白(城)現代農業產業帶,加快建設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高地。

三是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合作發展。四平地處國家網絡通信骨干節點主通道上,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綠電資源等優勢明顯,已建成省級數字經濟產業園,規劃建設的5000P中國農業大數據智算中心一期已開工,陽光新能源、聯想算力和復興云智算等一批算力中心即將開工建設。下一步,四平市將全力推進都市圈內產業算力協同,共同建設國家級數字經濟產業園和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打造全省萬P智算中心。

四是加快物流業合作發展。四平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交通節點、國家首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圍繞都市圈物流產業發展,四平市將以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為目標,以四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支點,推動建設四平公鐵聯運物流園,對接中歐班列,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汽車、冷鏈等商品物流,打造東北區域重要物流集散地。

五是加快綠色能源產業合作發展。依托全省最大的國能雙遼200萬千瓦火電和千萬千瓦新能源開發空間,積極承接都市圈內綠色載能產業,謀劃一批綠電賦能項目,加強與遼源、長春、松原、白城等地聯動,共同打造以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為引領的特色產業帶。

六是加快汽車零部件配套和專用車產業合作發展。圍繞一汽集團,發展壯大長平共建汽車產業園、伊通零部件產業園,加快推進四平市天工釩鈦新材料進入一汽配套體系,積極承接一汽產業配套和委改份額,壯大現有產業規模,打造吉林省汽車零部件(專用車)重要生產基地。

七是加快文旅康養產業合作發展。依托伊通特殊區位優勢,建設悅如火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景臺組團發展“功能區”、長春南部高端服務業“承載區”,打造長春市民休閑、旅游康養的“后花園”。依托吉林四平干部學院、四平戰役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基地。

吉林廣播電視臺:遼源作為長春都市圈內唯一的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請問在積極融入長春都市圈發展、建設吉林省向南開放新通道方面如何給自身定位,又將如何借勢進一步深化、優化轉型發展?

遼源市副市長 劉淑梅:

遼源作為全國首批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市,是長春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們通過轉型發展形成了獨特發展優勢,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生態底色更加優越,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遼源市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長春都市圈規劃布局,細化實施方案,制定攻堅計劃,推進規劃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著力構建“北融南聯、一軸貫通、雙廊雙帶、四區協同”的城市功能布局,努力建設吉林省向南開放發展示范市、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市、東遼河上游綠色生態示范市、區域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市,我們將與都市圈各城市同頻共振、攜手共進,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貢獻遼源力量。重點在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要合力暢達協同發展“新通道”。主動積極推進長四遼通高鐵遼源段項目,打造與都市圈城市半小時通勤圈、一小時經濟圈。深度謀劃市域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發揮遼源吉南遼北蒙東六市一體化合作區、吉西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用,謀劃整合54平方公里的遼源新區,構建跨區域協作平臺,與長春都市圈各城市拓展產業配套、創新要素流動、強化人才互動,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二要聚力激發產業轉型“新動能”。遼源將與都市圈城市一道加強產業協作,融合產業鏈條,實現優勢互補,聚力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襪業紡織產業方面,圍繞品牌化、智能化轉型,推動“親相見”等自主品牌向價值鏈高端躍升,正在實施萬臺智能襪機轉型升級工程,擦亮“襪業名城”的金字招牌。新能源產業方面,建設天楹新能源“綠氫+”產業標志性項目,加快綠氫、綠氨、綠醇、綠甲烷等綠色能源建設布局,用好18.98平方公里增量配電網,帶動中國華潤、中國中車、中國船舶等落地遼源的項目聯動發展。汽車配套產業方面,推動遼源48戶汽車零部件企業,更好融入一汽產業鏈配套體系,建設都市圈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基地和軌道客車產業配套基地。特色農產品產業方面,用好長春都市圈內科教資源優勢,深度開發蛋品、梅花鹿、毛驢、松子、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把“小品種”做成“大產業”。

三要努力構建生態治理“新格局”。遼源是東遼河的源頭,生態安全責任重大。我們將與都市圈城市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治,實施東遼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一體化治理,聯手打造東遼河流域生態安全走廊和生態經濟帶,讓都市圈城市的天更藍、山更清、水更秀,人民更幸福。

四要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遼源正深入挖掘113年礦山歷史,把20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遺留的生態包袱轉化為文旅資源,強化天陸山歡樂薈、超級ONE籃球主題公園、黑金小鎮、樂兔樂園、動植物園等消費場景實施聯動,以項目促文旅、以賽事促文旅,實施西安煤礦老舊廠區轉型提質工程、重力儲能科普基地建設,啟動建設老道山障礙滑雪場、山地自行車賽道、“四大鳴湖”馬拉松等新型文體旅項目,打造長春都市圈短期休閑游目的地。

最后,誠摯邀請各位媒體朋友走進遼源、支持遼源,在長春都市圈建設的征程中,親歷遼源發展,感受遼源變化。

新華網:長春市作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在規劃的落實中承擔著關鍵角色,請問接下來長春市有哪些具體舉措,推動規劃真正落地見效?

長春市常務副市長 吳波:

《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正式印發,標志著都市圈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下一步,我市將根據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認真履行市級層面協調推進職責,密切與都市圈內各兄弟城市合作共建,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生態共保共治、對外開放協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為抓手,提升都市圈合作水平和整體競爭力。有3個方面具體工作:

一是細化分解規劃任務。規劃印發后,我們第一時間啟動編制了《長春市落實〈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三年行動方案》,將規劃目標拆解為60項可量化、夠得著的具體任務,壓實到17個屬地和33個市直部門,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確保各項任務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同時,我們還將把都市圈建設納入全市“十五五”規劃綱要,作為全市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二是加快推進項目落地。項目是都市圈建設的“硬支撐”。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我們建立了都市圈重大合作項目和重點事項清單。目前,已初步謀劃重大項目209個、重點事項72個。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光電信息、醫藥等產業延鏈展鏈布局,以及教育、醫療等跨區域公共服務共建,動態完善項目庫,堅持謀劃一批、成熟一批、開工一批,全力做好政策保障、協調服務、平臺搭建等工作,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三是優化完善工作機制。在省級統籌框架下,長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下設6個專項推進組,全面承接省級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區域合作。依托都市圈聯席會議制度,主動與圈內兄弟城市保持常態化對接,協調解決跨區域項目布局、政策協同等重大問題。同時,配合好、協同好省直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向上對接,積極爭取重大項目、重大資金、重大政策,為都市圈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長春市將與各兄弟城市一道,同心同向、合力攻堅,全力推動都市圈建設各項任務加快落地、早結碩果,共同譜寫長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