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3 點擊:次
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
服務型制造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數智技術為支撐,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態、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將服務深度嵌入制造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環節,延伸產業鏈、重塑價值鏈、構建新生態,實現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迭代升級和應用拓展,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服務型制造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引領,堅持應用牽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強化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增強生產性服務業支撐能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夯實發展底座,優化產業生態,打造服務型制造升級版,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塑造制造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到2028年,服務型制造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完成20項標準制定,打造50個領軍品牌,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廣泛普及、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生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保持快速發展,制造與服務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有力促進制造業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新空間、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服務型制造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
主要任務
(一)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模式創新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發布服務型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清單,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發設計、協同交付部署、智能運營監測管理等共性技術攻關,加強與面向生產制造過程的工業智能技術攻關聯動。面向重點場景、重點模式,推動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和迭代升級。
加強模式創新。加快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管理、遠程運維、產品服務集成等典型模式升級,探索模型驅動研發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互為支撐、相互促進。
(二)培育壯大重點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能力,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為企業技術創新、生產經營、品牌打造等提供專業化服務。
發展科技服務業。完善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加強中試能力體系建設,健全技術推廣與擴散機制。
發展工業設計。培育壯大工業設計經營主體,推動工業設計與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相結合,健全完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體系,加大綠色設計成果推廣應用力度。
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加快推動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發展,體系化培育面向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引導制造企業和信息服務機構創新信息服務內容,推廣平臺化、組件化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推進智能專家服務發展和應用,增強信息服務安全保障能力。
發展生產性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深化產融對接合作,為制造企業提供配套金融服務。
發展知識產權服務。加強商標、專利等多種類型知識產權綜合運用,探索完善商標品牌交易價值評估方法,深入開展商標品牌價值評估,分行業分領域打造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服務型制造領軍商標品牌。
發展其他重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節能環保服務,積極培育專業化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增強綠色診斷、能源計量等服務能力。發展質量技術和質量管理服務,鼓勵成立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強質量支撐。引導物流服務、咨詢服務、售后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更好服務制造業發展。
(三)分類推進服務型制造模式推廣應用
圍繞原材料、裝備制造、電子制造、消費品等行業和安全生產領域,加強政策統籌、分類指導,推進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廣泛普及,及時總結提煉推廣服務型制造新模式,促進服務要素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融入制造業,充分發揮服務對制造的賦能作用。加大重點行業服務型制造發展力度,推動鞏固提升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產業優勢地位,促進鋼鐵、石化、醫藥、船舶等產業提質增效。
專欄1 實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動
建設共享制造平臺。推動建設一批匯聚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中試驗證、科研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共享制造平臺,增強在線發布、訂單匹配、倉儲物流、支付保障、信用評價等服務功能,提升報價、匹配、排產、監測等智能化水平,實現“平臺接單、按工序分解、多工廠協同”。
建設共享工廠。面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共性制造需求,鼓勵建設一批共享工廠,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滿足設計研發、加工制造、檢驗檢測等共性需求。
開放檢驗檢測資源共享。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開放檢驗檢測資源,參與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檢驗檢測能力。
(四)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抓好《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實施,加快建設統一融合、先進適用、覆蓋全面、協調配套的標準體系。堅持應用導向、急用先行,強化多元主體協作,開展基礎通用、核心要素等基礎性標準研制,分行業分領域開展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共享制造等標準研制,加強面向生活和生產的服務型制造融合業態應用標準研究。鼓勵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等先行先試。做好服務型制造與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等領域標準的協調銜接。加強標準宣貫和培訓,引導企業主動對標達標,推動標準落地實施。
(五)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
引導龍頭企業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建立穩定的產供銷等緊密型協作關系,構建“硬件+軟件+服務”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導行業骨干企業發展專業化服務,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等方式深化與中小企業互利合作,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健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分類分級評價。支持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轉型方案提供商,引導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增強服務型制造咨詢診斷、成熟度評價、供需對接、人才匹配、知識產權等服務供給能力。
專欄2 開展服務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動
打造服務型制造品牌。支持引導制造企業加快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創新產品和服務形態,提高品牌設計、市場推廣、品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運作水平,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型制造品牌形象。培育打造100家服務型制造龍頭企業和50個領軍品牌。探索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品牌體系建設。分級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遴選推廣一批中國消費名品。支持地方立足資源優勢、產業特色,打造服務型制造區域品牌。
加強品牌評價和推廣服務。建立服務型制造品牌評價體系,總結推廣優秀品牌培育典型案例,鼓勵服務型制造龍頭企業在產業融合、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引導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加強品牌服務能力建設,提升品牌診斷、品牌推廣等服務水平。
(六)打造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高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鼓勵地方聚焦特色優勢產業,以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為載體,在政策協同、創新應用、主體培育、數智技術攻關、健全生態等方面先行先試,分行業分領域推進服務型制造推廣應用,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發布建設指引,推動建設100個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高地。
專欄3 開展融合應用場景創新示范行動
鼓勵打造面向生產需求的融合應用場景。圍繞設計、采購、生產、物流、運營、售后等環節,創新智能倉儲、產線集成、運營監測管理等工業服務應用場景。
鼓勵打造面向消費需求的融合應用場景。圍繞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方面,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專項行動,打造智能穿戴、智慧家庭、綠色出行、健康管理等生活服務應用場景。
鼓勵打造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融合應用場景。引導地方政府、央企、行業領軍企業通過聯合創新、優秀場景推介、舉辦場景展示體驗活動等方式,加強融合應用場景供給,促進場景供需雙方對接合作。
加強應用推廣。發布典型應用場景,建立新模式新場景推廣平臺。推廣一批“數字三品”應用場景,加快消費品行業數字化融合應用。
(七)夯實服務型制造發展底座
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加速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提升工業數據要素供給,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和要素化,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型制造融合創新,引導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智能體在重點場景布局應用。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三
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支持。將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成果應用等納入技術改造等支持范圍。鼓勵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制造企業的服務業務按規定享受相關要素價格等支持政策。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加強產融精準對接合作,引導商業銀行、政府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強金融服務。創新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混合用地模式,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探索建立服務型制造統計調查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統計監測試點。加大對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推進專利轉化和產業化。健全完善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公共服務。深入開展服務型制造萬里行活動,推動服務型制造進鏈群、進園區。支持舉辦服務型制造大會等活動。強化服務型制造區域協同,深化區域間交流互鑒與務實合作。支持服務型制造聯盟、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加強交流合作,加快建立健全專業服務體系。鼓勵開展服務型制造成熟度評估。
(三)壯大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等,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加大服務型制造復合型創新人才培訓力度。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需求,實施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和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專注制造服務的高水平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四)推進國際合作。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積極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推動產業合作向研發、設計、服務等環節延伸,帶動中國標準、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支持依托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載體,搭建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推進跨國人才和先進技術交流。鼓勵有實力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設計機構等來華投資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服務型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探索開展產品和服務標準、認證等國際合作,帶動產品、技術、標準、認證和服務合作對接。
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及時協調解決有關問題,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