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點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01 點擊:次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部署。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刻洞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融合趨勢,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系統闡明了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內在邏輯和重點任務。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夯實融合發展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全球產業競爭的關鍵變量,科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產業創新的效益與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堅持“四個面向”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保障產業鏈自主安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推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本土化,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能力,才能增強我國產業體系的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要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先進材料、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任務,滾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開展集中攻關,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行“揭榜掛帥”“賽馬”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以原始創新為驅動搶占產業前沿制高點。搶占產業前沿制高點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支撐新型工業化的關鍵。只有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才能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要統籌推進原始創新布局,加快建設一批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快發展,高標準建設一批綜合性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促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速涌現,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源頭供給。
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的占比超過80%,但整體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僅要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更要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相結合,積極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要向“高”攀升,整合科研機構、平臺設施等資源力量,攻關一批新型適用技術和先進制造基礎工藝,推動傳統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向“智”蝶變,加快“智改數轉網聯”步伐,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向“綠”而行,引導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狠抓零排放工藝、大宗固廢高值化利用等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實現全周期、全鏈條、全方位減碳降污。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牢融合發展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夠將創新資源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可以有效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活力和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推動其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的主體。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地位。當前,在國家科技創新決策中,企業的參與范圍、比例及話語權相對較弱,這是一塊明顯短板。要完善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及重大政策論證制定的決策機制,建立企業家常態化咨詢制度,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國家科技專家庫,提升企業在國家科技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鼓勵企業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研究,探索建立企業項目遴選機制,推動具有較高溢出效應的行業關鍵通用技術研究上升為國家項目,助力提高整體科技力量。
強化企業研發投入的主體地位。當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77%,已成為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強化國有企業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作用,提升原創技術研發投入占比,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完善國有企業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的考核制度,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技術研究。完善對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探索將研發補貼資金向有能力、有意愿開展研發的中小企業傾斜,在各領域打造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
強化企業科研組織的主體地位。企業是科學研究的主體,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領域研究、新現象解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等龍頭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支持力度,推動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實施更多產業導向類創新項目,推動更多揭榜項目由企業提出、更多技術需求由企業凝練、更多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培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平臺和基地,鼓勵企業間建立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機制,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品牌設計、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等主體協同創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暢通融合發展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成果轉化是銜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孵化器”,更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重要“關口”。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在30%左右,特別是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足10%,大量科技成果仍然塵封在實驗室里和書架上。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打通科技創新到產業應用通道,加快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機制。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方,企業則是科技成果的重要需求方。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給與企業產業需求失衡,使得科技成果轉化受到供給不到位和需求不充分的雙重制約。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線上服務平臺,整合科技成果、企業需求、轉化政策等信息資源,推動開展“訂單式”研發和“投放式”創新。深入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常態化交流合作,辦好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創新挑戰賽等轉化對接活動,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近年來,隨著以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極大消除了科研人員和管理者的顧慮,科技成果轉化駛上“快車道”,但仍然存在分割確權難、考核機制不健全、轉化效率低等問題。要完善分類評價機制,科學確定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產業化成果等評價標準,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定價機制。完善激勵機制,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等改革,積極探索“先確權后轉化”“先使用后付費”等轉化模式。完善盡職免責機制,明確盡職免責行為評判標準,鼓勵第三方機構對盡職行為進行科學系統評價,形成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至關重要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快建設國家統一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大力培育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設立技術許可辦公室、技術轉移公司。完善技術經理人引進、培養、評價、激勵等政策,建設一批特色化、專業化實訓基地,加快建設高水平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及時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產業發展主戰場。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優化融合發展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還存在著不少堵點卡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銜接不夠緊密,融合效能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這就要求我們以改革解難題、激活力,推進平臺、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有效整合、創新配置,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統籌建設創新平臺。創新平臺是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要圍繞創新策源、產業培育、成果轉化三個主要創新環節,統籌創新平臺建設提升,更好以平臺聚人才、集要素、匯資源。建強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構建“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地方實驗室”的新型實驗室體系,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建強產業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統籌建設一批功能互補的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試服務平臺等,強化概念驗證、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等功能,打通“研發——工程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建強功能服務平臺,做強做優檢驗檢測、計量測試、認證認可、知識產權等功能服務平臺和科技服務機構,加快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企業成長全周期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深化人才體制改革。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創新能力的動力源泉,必須緊緊抓住人才這個根本性、關鍵性的資源,才能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產業創新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完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有效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統籌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強化金融服務保障。金融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催化劑。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應用、產業化,再到產生效益和投資回報,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要準確把握創新活動的特性,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投向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重點領域,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完善科技擔保、風險補償、科創債券等政策,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形成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良好氛圍。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創新授信模式、信貸產品,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
作者:左永祥 四川省委常委,綿陽市委書記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