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4 點擊:次
編者按: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部署。但在實踐中仍面臨一系列關鍵挑戰和政策需求。本期筆談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題,就其所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支撐。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劉冬梅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就是融合科技創新各環節、產業創新各維度,形成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載體,也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連接科技、產業、經濟的橋梁。近年來,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相關政策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項目組織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但與當前科技創新發展需求相比,創新鏈、產業鏈仍存在脫節,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仍待強化。
梯度培育科技創新企業。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近10年來年均增長約10%,是GDP平均增速的2倍,科技創新企業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要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度成長體系,分層分類培育科技創新企業。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創新的生力軍,具有機制靈活、市場敏銳等特點,應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補貼、孵化平臺支持等方式,降低其研發成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鼓勵其聚焦細分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優勢,為科技型骨干企業的成長奠定基礎。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的中堅力量,需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強化研發投入占比、知識產權等核心指標,推動企業向高質量創新轉型??萍碱I軍企業是創新的引領者,在整合創新資源、研發創新技術、促進產業創新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外溢和帶動效應,應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發揮主導作用,要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際主導產學研合作,仍是當前的主要狀態,企業作為市場需求和創新應用的主體,主導作用的發揮仍顯不足。為此,需要突出需求牽引,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市場優勢,面向產業現實需求凝練科技問題,再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融通創新。要發揮科技“鏈主”型企業對精準把握產業共性需求、集成產業鏈各類創新要素協同攻關的優勢,以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實現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優勢。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形式,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有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開展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及關乎行業長遠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研究。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吸收全球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打造企業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人才是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直接決定企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當前企業人才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仍然突出。要推進教育準入制度改革,擴大人才培養的主體范圍、有計劃、分領域地放寬科技領軍企業研究生招生資格和聯合培養名額,探索試點科技領軍企業的招生自主權。打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從高校和科研機構選派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科技副總”、助力中小企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鼓勵高校增設“產業教授崗”,讓在企業一線承擔重大技術攻關的科研團隊和骨干人員深度參與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并參與產業應用導向的學科專業建設。破除人才使用中的制度壁壘,鼓勵高等院校進一步優化職稱評審制度,將服務企業經歷與貢獻作為部分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讓人才能夠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持續加強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投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保障,雖然我國企業研發經費總額占比全國的75%以上,但研發投入強度還不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僅為1.54%,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2%~4%的水平。需建立企業多元化、可持續的科技投入機制。要強化政策激勵與支持,對科技型企業實行所得稅減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可通過設立政府專項資金、研發補貼、創新基金等直接資助企業研發項目。要激發市場驅動作用,通過政府采購、首購首用等政策優先采購創新產品,為企業研發提供市場反饋和收益保障。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信貸等拓寬企業研發融資渠道,為企業研發提供資金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增強資本支持力度。
營造有利于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環境。良好的創新生態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關鍵。要在完善現有科技政策體系的同時,推動科技政策與產業、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發力,讓企業在更加公平的環境中開展科技創新和市場競爭。建立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完善區域性和行業性技術交易市場與全國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精準配置、高效轉化,為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交易和應用提供平臺。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建設,推動科研設施開放共享。加快5G、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特別是通過建立快速維權機制,降低企業維權成本。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系統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效能
呂金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兼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產業創新是國民經濟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邊界趨于模糊,交叉融合特征更加明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系統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效能,已成為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
重大戰略需求往往孕育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生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些需求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和強烈的緊迫性,能夠有效整合全社會創新資源,突破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同時,重大戰略需求通常涉及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核心利益,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為產業創新開辟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美國互聯網技術的誕生,源于冷戰時期軍事通信的戰略需求,美國國防部為確保在核戰爭中維持通信能力,投入巨資開發分布式網絡技術,最終催生了互聯網這一革命性技術,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通信方式,更孵化出了以硅谷為代表的全球最具活力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成功建設,正是在國家戰略安全需求牽引下,通過舉國體制攻關,歷經三代系統建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不僅保障了國家安全,更催生了萬億級的信息服務產業,為交通運輸、農業、測繪等多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核心支撐。
盡管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近年來已取得一些進展,但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系統提升融合效能仍面臨諸多深層次問題和挑戰。一是高質量科技供給不足制約融合源頭活力。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僅為6.91%,遠低于美國(16%~18%)、日本(12%~15%)和歐盟(19%),這種投入結構性不足直接導致“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相對缺乏,并在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形成“卡脖子”難題;同時,應用性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與企業實際技術需求匹配度不高,進一步加劇了有效科技供給短缺。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堅實影響協同效能。雖然政府推出“揭榜掛帥”等機制,由企業做“盟主”組建創新聯合體,但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仍然有限。企業在科技項目立項、資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專項的決策中參與度較低,圍繞企業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合作機制仍有待健全。同時,大部分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仍以項目為主,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特別是從科技創新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的全鏈條合作,融合的深度和可持續性有待提升。這些問題導致企業技術需求與科研供給之間存在結構性錯配,影響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效應的充分發揮。三是“首臺套”應用擴散困境凸顯成果轉化痛點。面向重大戰略需求的技術創新成果在市場應用中遭遇嚴重的“最后一公里”難題。80%以上的技術用戶常常以“以往市場業績缺乏”等為理由,不愿意采購和應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形成了“不用不敢用、不敢用就沒有業績、沒有業績就更不敢用”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從增強科技供給能力、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完善成果轉化機制3個方面系統發力。首先針對高質量科技供給不足問題,要強化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健全競爭性支持與穩定性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對涉及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組建“排頭兵”攻關團隊,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采用“競爭擇優”的攻關模式,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出題人”“閱卷人”“答題人”作用。其次針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凸顯問題,要健全科技領軍企業的遴選、培育、評價制度體系,完善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及重大政策論證制定的決策機制,加大對科技型骨干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的支持力度,構建貫通式融通式創新共同體模式,推動產學研用多維度主體深度協同。最后針對“首臺套”應用擴散困境,要建立健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體系,完善容錯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在重點產業領域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驗證平臺建設,鼓勵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先使用后付費等多元化成果轉化模式,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
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以大需求布局大項目,以大項目產出大成果,以大成果培育大產業,以大產業反哺大需求,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和服務保障,系統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效能,從而我國推動科技—產業雙向賦能,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強化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毛世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劉婉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涉農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是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載體。近年來,我國涉農企業快速發展,但距離世界領先水平仍有差距。必須錨定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強化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國家涉農企業陣型,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戰略力量支撐。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最新發布的《2024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顯示,涉農企業創新隊伍建設“量質雙升”。從涉農企業數量規模來看,2019—2023年涉農企業A股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剔除ST企業)的數量從339家增加到421家;從涉農企業創新水平來看,2023年上市涉農企業創新指數平均得分49.04(滿分100分),相較2019年(46.85)、2020年(47.25)、2021年(47.28)以及2022年(48.11),創新指數不斷提高,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盡管我國涉農企業創新指數連續5年穩步增長,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加強,但仍存部分結構性短板。
一是涉農企業研發投入規模與強度尚難以有力支撐農業科產深度融合。涉農企業作為農業科產融合的核心載體,其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直接決定了涉農企業研發能力,進而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應用的整體效能。與美歐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涉農科技企業起步較晚,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研發投入規模與強度還有較大差距。2024年《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報告顯示,我國僅一家涉農科技企業(先正達)進入全球研發投入規模前200名。2023年涉農上市企業平均研發經費規模(1.22億元)僅為全行業平均水平的35.2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84%)僅為全行業上市企業平均水平的50.92%,且與全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擴大(2022—2023年全行業上市企業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增長了8.16%,而涉農上市企業僅增長了3.26%),難以為涉農企業研發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二是涉農企業創新平臺“形勝于質”的問題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創新充分轉化。創新平臺既是集成農業高端研發資源、加速技術熟化與產業應用的核心樞紐,亦是打通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橋梁。然而,創新平臺建設卻是涉農企業創新發展最薄弱的環節,2023年,我國涉農上市企業“創新平臺”指標得分(21.95)排名在18個二級指標中居最末位。其中,多數涉農上市企業不具備國家級或省級創新平臺(70.31%)與博士后工作站平臺(75.06%)。涉農上市企業協同創新意識總體不高,2023年僅有42.28%的涉農上市企業開展協同創新活動,“協同創新”指數得分僅為44.80,在18個二級指標中排名倒數第二,產學研協同深度亟待加強。
三是涉農企業創新人才隊伍供需總量與結構性錯配問題難以保障農業科產深度融合有效實現。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力卓越的創新人才隊伍是涉農企業保障農業科技成果充分轉化和產業創新有序開展的基石。然而,我國涉農企業研發人員平均規模僅295人,相當于全行業平均水平的44.78%。其中,隆平高科研發人員510人,荃銀高科161人,與跨國涉農企業差距顯著,例如拜耳(孟山都)作物科學研發人員7300人。此外,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我國授予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3100余人,其中90%以上進入政府、涉農高校、涉農科研機構等單位。在2023年兩院院士的新增選名單中,共有133位科學家獲此榮譽,14位來自企業,但涉農企業無一人入選。截至2024年,農業農村部“神農英才”總計600余人,僅有10位來自涉農企業,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流向涉農企業比例明顯偏低。
四是面向產業創新的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尚難以滿足涉農企業需求。具備強公共品屬性和外部性的農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規?;瘽B透的關鍵窗口。然而圍繞生物育種、智能裝備、芯片開發等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協同攻關方面,“組織失靈”和“市場失靈”、技術攻關方向同質程度高、無法有效平衡長遠目標與短期效益關系、“搭便車”等問題猶存。此外,涉農高校和涉農科研機構提供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果難以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公益性農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與涉農企業實際創新需求間仍存結構性錯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基于此,面向涉農企業支撐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構性短板,亟須增投入、搭平臺、重人才、強技術,著力強化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一是持續鼓勵涉農企業提高研發投入規模與強度。首先,科學提高涉農企業創新專項政策支持力度。在明確涉農企業培養目錄基礎上,將納入序列管理的各梯次涉農企業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和服務保障,分層分類培育壯大。其次,探索實施農業科技企業創新的財政后補助機制,對于農業顛覆性技術、引領產業技術進步等重大科技突破,強化研發經費補助等國家財政資金的激勵作用,引導涉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再次,強化財稅金融激勵,增強涉農企業提高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原動力。加快完善農業設施設備、創新品種權(證書)等抵押貸款和保險業務,引導金融機構開發“農科貸”“科企貸”等中長期信貸產品,開辟農業科技貸款綠色通道,政策上支持科技創新再貸款向農業領域傾斜。
二是強化完善面向農業產業創新發展的農業創新平臺和產學研融通創新機制建設。首先,支持涉農企業建設中試試驗基地。根據科技創新平臺“白名單”,優先支持一批涉農科技企業承擔建設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任務,促進先進農業技術集成熟化和示范轉化。其次,促進創新聯盟運行由虛轉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完善聯盟成員間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采取授牌、發布文件等方式給予官方認定、認可,提高聯盟行業影響力。再次,向涉農科技企業選派科技副總。借鑒江蘇、安徽、湖北等地經驗,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從涉農高校和涉農科研機構選拔一批企業急需的專家擔任涉農企業科技副總,促進涉農高校和科研機構與涉農企業良性互動。
三是統籌推進適配涉農企業人才需求的農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首先,健全面向農業產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涉農高校、涉農科研機構、涉農企業協同育人,建立“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骨干—高職技能人才”縱向遞進與“科研—支撐—轉化—管理”橫向協同的“四縱四橫”農業科技人才格局。其次,加快布局“智能農機+作物學”“生物技術+供應鏈管理”等新農科交叉學科,強化新興產業適配型人才儲備。再次,深化農業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推廣“現代學徒制”“雙導師制”“專家駐企”制度,鼓勵農業科研人員進入涉農企業兼職取酬,推行“雙聘制”,在涉農企業設立聯合實驗室、實訓基地,實現農業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四是著力提升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有效供給水平。首先,強化涉農高校和涉農科研機構農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匯集涉農高校、涉農科研機構與涉農企業合力,分區域形成“農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清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農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其次,強化面向農業未來產業的農業前沿引領技術有效供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未來農業前沿領域科技成果,重點突破農業領域合成生物學、農業生物制造、數字農業、細胞農業、未來食品等前沿技術,搶占世界未來農業科技制高點。再次,加快農業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升級。加速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新標準、新裝備等重大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應用,加快作物種植、健康養殖、果蔬園藝、海洋漁業、農產品加工、農機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向優質化、低碳化、數字化、高端化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與資本互動: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邏輯
肖立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室主任、研究員
欒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當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萍际谴髧┺牡年P鍵陣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厘清科技、產業與結構轉型的關系,把握資本開支與創新的正相關規律,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意義重大。
一、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之間的聯動關系
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相互支撐、促進,最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質變。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源頭,產業實踐是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結構轉型是二者協同發展的結果??萍紕撔轮厮墚a業形態,推動結構變革。從歷史看,重大科技突破都帶來產業和結構的巨變。如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為三大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和滲透到各行各業,不斷推動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醫療健康業、金融業等領域的重大變革與產業升級。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幅度較快,行業比重大幅增加,反映了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2013年以來,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升至2023年的15.7%。
產業創新反向拉動科技創新。產業中的技術需求為科技創新指明方向。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市場對車輛長期續航里程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明確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動寧德時代等企業創新,我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從2015年的150Wh/kg提升至2023年的300Wh/kg以上,讓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結構轉型是科技與產業協同的集中體現。當二者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促使生產要素重新配置,推動經濟結構向高端、創新驅動轉變??萍紕撔伦鳛榘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為產業升級提供關鍵驅動力。如量子信息領域,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成熟,再到在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推動了量子信息產業發展,這便是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案例。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使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圍繞數據要素的創新配置形成了全新產業生態,展現了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12.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9.9%,14億人口暢享“數智紅利”,展現了科技與產業融合推動結構轉型的成效。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綜合集成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變革了傳統汽車產業格局,使我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這是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有力證明??萍紕撔屡c產業升級的協同,還體現在能打通從實驗室到大市場的循環,讓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能暢通人才發展渠道,充分發揮科學家與企業家的作用;能創新投融資機制,為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二、大國經濟體量下資本開支與創新的正相關邏輯
大國經濟體憑借規模、產業體系和市場空間,在資本開支與創新互動中優勢明顯,二者呈正相關關系。
資本開支與創新之間存在著動態循環的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在大國經濟體的發展進程中尤為顯著。資本開支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風險緩沖機制。創新作為一項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注入來支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國經濟體憑借雄厚的資本積累和強大的風險承受能力,能夠在關鍵領域進行大規模、前瞻性的資本布局。以我國5G產業發展為例,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端口達2302萬,全國行政村通5G比例超過80%。這種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為5G技術的研發迭代和場景應用創造了絕佳條件,直接推動我國在5G標準制定和專利儲備上占據領先地位,中國廠商的5G必要專利數量合計約占全球的40%,位居世界第一,充分彰顯了資本開支對創新突破的支撐作用。
反過來,創新對資本開支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和精準的導向作用。當創新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時,不僅能創造全新的市場需求,更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激發一系列連鎖式的投資行為。在光伏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帶來了度電成本的大幅下降。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這種成本優勢直接刺激了市場擴張、投資追加和規?;a。2023年中國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產業鏈體系;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長期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關鍵產品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創新能夠引導資本向效率更高、潛力更大的領域流動。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遠高于傳統產業的投資增速,這種資本的定向聚集正是創新導向作用的生動體現。
大國特有的制度優勢進一步放大了資本與創新之間的正相關效應。我國通過新型舉國體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形成資本投入的合力。例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已成立第三期,前兩期在集成電路領域的投入已超3000億元,第三期的注冊資本就高達3000億元。該基金通過杠桿效應已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1萬億元,這種多層次、多渠道的資本支持體系,顯著加快了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步伐,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這種制度優勢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既確保了資本投向的戰略精準性,又充分激發了創新主體的活力,讓資本與創新的互動效能得到最大化釋放。推動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大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大市場離不開資本的持續投入和支持。面對關鍵科技攻關必須進一步加快的必然需求,我國要把握三者規律,發揮資本與創新互動優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為激發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概念驗證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
融合發展
朱春奎 復旦大學上海市科技創新與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互促共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體兩翼。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更好激發科技創新,關鍵是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然而,在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普遍存在一條資源投入的“死亡之谷”,導致大量具有潛力的科技成果因缺乏有效資源銜接而“束之高閣”,嚴重制約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率??萍汲晒D化效率偏低的問題長期存在,高校等創新主體的大量科技成果內在價值難以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因此受到制約。特別是成果轉化鏈條初端的“最初一公里”存在明顯堵點,大量具有潛力的早期成果因缺乏驗證而陷入“死亡之谷”。針對這一困境,2017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概念驗證,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此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求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快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為概念驗證平臺的發展注入了更強動力。
概念驗證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初端的“最初一公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重要路徑。概念驗證是一項系統化、專業化的早期干預工作。其核心要義在于,針對源自科研探索的創新概念或初步成果,系統性地評估其技術可行性與潛在市場應用價值,從而有效降低后續轉化過程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提升成果的內在價值,并吸引早期風險資本的注入。具體而言,概念驗證致力于將科研人員的原始構想或基礎研究突破,培育成具備初步商業前景的項目雛形,同時,通過嚴謹的篩選機制,及時識別并淘汰那些缺乏市場潛力或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的早期設想,以此提升整體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與成功率。概念驗證通過對科研成果開展早期、低成本的技術與商業驗證,將不具備前景的設想及時淘汰,同時提前引導市場關注研究成果,從而顯著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幫助其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并在此過程中有效協同創新主體、政府與市場三方的合作關系。概念驗證平臺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賦予創新以“試錯”的空間,通過大膽、多次、低成本的試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才能在實踐中不斷迭代、走向成熟。
國際經驗表明,概念驗證平臺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期、規?;l展期和多樣化成熟期三個階段,模式從高校主導逐步走向政府、資本協同,并注重垂直領域深化與全球化布局。我國的概念驗證中心(平臺)建設起步相對較晚,2017年中央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2020年科技部與教育部聯合發文明確要求技術轉移機構逐步形成概念驗證能力。如今,概念驗證中心與平臺建設已從高校擴展至科研院所、產業園區乃至地方政府層面,成為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概念驗證平臺的核心使命在于驗證早期科技成果的技術可行性、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通過整合科研人才、技術成果、設備、資本和市場資源,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關鍵支持,成為連接基礎科研與商業化應用的關鍵紐帶。概念驗證的過程通??杀粍澐譃樗膫€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關鍵階段:初始驗證、實驗室驗證、中試與熟化,以及公司設立與市場化。初始驗證與實驗室驗證階段,主要側重于項目的源頭發現與早期潛力篩選;而中試與熟化、公司設立與市場化階段,則更聚焦于將驗證后的成果推向實際應用與商業化落地。概念驗證是一個涉及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投資機構、政府部門等多方主體,要素配置復雜、協同要求高的緊密系統工程。概念驗證平臺的核心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技術驗證、商業價值發現和資源整合。技術驗證確保早期科研成果具備向商業化過渡的基本條件;商業價值發現深度挖掘技術的潛在市場價值,為產業化布局奠定基礎;資源整合則通過構建跨領域協作網絡,實現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概念驗證平臺的高效運轉依賴于科學的運作機制,包括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靈活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專業化的人才配置機制以及持續的評估反饋機制,這些共同構成了其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概念驗證平臺作為創新生態的重要節點,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直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更在創新生態構建、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深遠影響,構成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它通過技術驗證、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整合三大核心功能,有效彌合了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死亡之谷”,有力推動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綜上所述,概念驗證平臺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重要橋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初端的“最初一公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支持的加強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概念驗證平臺將進一步完善功能、優化機制,在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來源:《中國科技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