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4 點擊:次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正在加速重構全球發展競爭格局。搶抓科技創新機遇并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贏得大國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路徑選擇。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
湖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圍繞國家所需、發揮湖北所長,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重構新的發展模式與增長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湖北是經濟大省、科教強省,在我國科技創新版圖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具備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良好條件。
科教資源豐富,全省擁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216萬人,其中碩士以上在校研究生超過24萬人;有研發人員41.5萬人,其中院士82人;有28.5萬家科技型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3萬家。
產業基礎堅實,湖北制造業底子厚實,是全國少數幾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之一,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等產業超過萬億級規模。
市場空間廣闊,湖北地理位置“得中獨厚”,區域市場覆蓋范圍超過3億人口,巨大的需求潛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形成強有力牽引。
如何充分發揮湖北科教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近日,省經信廳、省科技廳對《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開展產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經營管理創新的工作方案》《關于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施意見》進行了解讀。
需求牽引 供給驅動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省經信廳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抓手,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強大動力。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該方案堅持需求牽引、供給驅動,旨在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夯實科技供給源頭,暢通成果轉化通道,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施方案》包括3個部分、共24條,重點圍繞創新體系“怎么構建”、創新活力“怎么釋放”、創新生態“怎么營造”,從創新系統、科技供給、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明確細化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及政策要點。
一是優化創新體系
建設高效能科技創新系統。統籌漢襄宜協同創新“金三角”和全域科技創新協同區、“科創飛地”,加強鄂湘贛“中三角”創新合作;實施高能級科創平臺培育工程,落實實驗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動”,每年產出30項以上標志性成果;加快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在縣市、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三個全覆蓋”,分行業組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
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緊扣“51020”先進制造業集群關鍵環節,大力推進以需求為牽引的有組織科研攻關;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關鍵技術攻關“尖刀”工程、產業急需技術“突圍”行動,開展“61020”全鏈條攻關。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健全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加快打造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到2027年,建設60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100家省級制造業中試平臺,引育技術經理人1000人;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開展科技成果潛在價值商業化評價。
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施“三鏈”機制,加快構建以創新為牽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到2027年引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實施園區高質量發展躍升計劃,到2027年,力爭入圍國家高新區50強5個、全國百強園區10個。建立產業生態制度化合作模式,定期舉辦產業生態合作大會。
強化金融服務支持。推進股權融資創新,推動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深化中小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和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基于創新積分的金融產品。推動科技型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加快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
二是深入推進改革
深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改革,優化“包干制+負面清單”科研管理體系,最大限度賦予科研人員人財物使用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產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支持企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現代工程師學院、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實施戰略人才力量“十百千萬”行動,制定事業單位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政策。
深化以要素配置為重點的高質量市場化改革,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模式。積極申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設立省科技金融聯盟。建設全省統一要素交易平臺,探索試點“科學數據銀行”模式。
三是營造創新生態
重構創新政策體系,建立科技創新政策審查機制,形成精準高效的政策供給體系;
健全平臺運營機制,強化創新平臺效能動態評估與資源精準配置聯動,拓展“兩業融合”新業態覆蓋面;
優化創新氛圍環境,健全容錯機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打造國際論壇賽事矩陣;
強化創新服務保障,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湖北離岸人才中心,實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建立高層次人才跟蹤服務機制。完善科技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建設省級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
下一步省經信廳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任務落地見效。
一是強化協同聯動。協同各責任單位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措施,加強聯動配合,形成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是深化先行先試。緊扣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支持基礎條件較好的市州依托高新區、經開區等載體開展先行先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優化監測評估。完善科技創新重大任務推進和動態監測機制,加強督導調度,清單化推動任務落實,適時調整和完善具體任務部署。
?
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開展“三類創新”
加速重構市場供給的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省經信廳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企業發展正從傳統的成本驅動向市場驅動、效率驅動深刻轉變。面對國內外供需格局的深刻調整,企業唯有依靠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日前,省政府出臺《關于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開展產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經營管理創新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該方案堅持“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雙重邏輯,以產品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價值實現路徑,以經營管理創新為效率保障,推動企業在產品、業態、模式、組織等方面實現深度變革,加速重構市場供給的質量、效率和公信力,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筑牢微觀經濟根基。
《工作方案》堅持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和改革突破,圍繞“誰來創新”“如何創新”“怎樣保障”三大核心命題,提出16條務實舉措,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企業創新支持體系。
一是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開展產品技術創新
建強研發創新平臺矩陣。實施企業創新平臺擴面提能行動,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加快布局制造業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等共性技術平臺。
推進研發創新項目組織方式改革。探索企業牽頭的科研項目生成機制,支持企業建立“創新儀表盤”,鼓勵企業探索敏捷研發體系。
創新研發人才引育模式。推動高層次人才在高校與企業間雙向流動,支持企業自主開展職稱評審,深化產教融合育人。
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引導企業逐年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加快構建“創業投資+產業投資”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推廣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和中小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
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分行業組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探索產業生態制度化合作機制,舉辦產業生態合作大會,促進要素融通。
加快新產品應用推廣。完善“三首”產品獎補機制,發展首發經濟,探索高風險創新產品遠期訂購,加快建設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
二是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增強企業市場需求感知能力。支持企業通過用戶畫像、數據挖掘精準捕捉市場變化。
推動發展產業鏈衍生服務。推廣“產品即服務”模式,發展按需生產、小單快反等新業態。
發展資源配置型共享經濟。建設共享制造平臺、共享工廠,推動工業設計、中試、測試等共享服務,每年培育50家共享工廠。
推進產業跨界融合示范。探索“光電+”“生物+”“北斗+”等融合新模式,發展“IP+”新業態,簡化跨行業審批。
支持企業海外布局。支持企業組建出海產業聯盟,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提供一站式出海綜合金融服務。
三是引導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創新
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省屬企業優化股權結構,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探索創新型收入分配體系。建立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企業探索“超額利潤分享”、員工持股、項目跟投等激勵機制,提升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
提升企業精細化經營管理水平。強化戰略、財務、精益生產和質量品牌管理,推動數字化轉型。
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實施“123”民營企業家培育計劃和“楚天英才計劃·創新型企業家”項目,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建設企業創新文化。鼓勵企業搭建群眾性創新平臺,營造尊重創新、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下一步,省經信廳將堅持政企聯動、上下協同,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工作方案》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一是強化協同聯動,凝聚工作合力。協同各責任單位、有關市州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出臺配套政策,深化上下聯動,保障政策“最后一公里”暢通。完善方案重大任務推進和動態監測機制,加強督導調度,清單化推動任務落實,適時調整和完善具體任務部署。
二是開展先行先試,示范帶動引領。在重點行業、園區及龍頭企業開展企業“三類創新”試點,遴選推廣一批典型案例;重點跟蹤指導共享制造、跨界融合、出海服務等新業態,及時優化政策。
三是強化宣傳推介,提升惠企實效。聯合地方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商會,通過政策宣講會、銀企對接會、企業家論壇及媒體宣傳等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幫助企業了解并用好政策,切實增強企業獲得感。
構建完整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
提供必需的“陽光、土壤、空氣和水分”
省科技廳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湖北科創資源豐富,擁有13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216萬人;有研發人員41.5萬人,其中院士82人;有4.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3萬家,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等產業超過萬億級規模,在我國科技創新版圖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備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良好條件。但是,長期以來也存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銜接不暢,融合不夠,“有產的找不到研、有研的找不到學、有學的找不到產”等產學研協同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日前,省委科技委出臺《關于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從8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為湖北科技創新體系提供必需的“陽光、土壤、空氣和水分”,系統提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實施意見》提出的八個方面措施旨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
一是加快重塑協同創新平臺體系。
堅持“以物理整合為基礎、以機制重構為核心、以資源共享為保障”,優化存量平臺,布局增量平臺,鼓勵企業以研發合作、成果共享等方式融入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健全以需求為牽引的“平臺+項目”有組織科研攻關機制,打造更多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高能級協同創新平臺。
二是建強用好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通過推進組建面向產業的產學研聯盟、支持協同創新項目共研、推動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升聯盟產業服務質效,加強產學研協同聯盟資源共享,構建以項目共研、信息共建、供需對接等為特色的常態化協同機制。
三是探索推進產業生態合作機制。通過舉辦產業生態合作大會、強化區域產業合作聯動、推動國際產業雙向交流等形式,搭建高效合作交流平臺。
四是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共享。通過加強創新平臺資源共享、推動產學研聯盟資源共享、促進產業生態合作大會資源共享,科學務實構建符合協同創新要求的開放合作和激勵改革機制,著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五是著力推動完善創新導航。從區域、行業和單位等三個層次重構創新導航服務機制,加強創新導航精準對接,實現供需高效匹配。
六是強化協同創新金融支撐。通過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基金矩陣、擴大輕資產信貸融資規模、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股權投資做引導、債權融資做增信、資本市場募資做培育”三大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七是推動協同創新人才共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加快校企人才流動、推動人才要素共享,探索“雙重聘用、崗位特聘、雙向兼職”等用人機制,促進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人才流動。
八是大力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建立企業牽頭的科研項目生成機制、深化科技“三評”改革、探索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更加有力有效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省直有關單位共同構建定期會商、督辦落實機制,推動形成部門協同、政策融通的協同創新生態。
一是統籌布局建設創新平臺。重塑創新平臺體系,整合關聯度較大、研究方向相近、產業鏈資源相對集中的存量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多主體參與、產學研協同、綜合性與專業性結合的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樣品試制、技術認證、檢驗檢測等多類型創新平臺。
二是加強科技型企業培育。加快培育“以科技領軍企業為引領、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以獨角獸等‘新物種’企業為先鋒、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后備”的科創企業梯隊。深入實施“春曉行動”,設立科技創新券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梯次培育高能級科創企業后備力量。
三是著力發揮投資基金作用。構建以參與度、貢獻度等為指標的協同創新平臺知識價值評價體系,將其作為科技投資評價的重要內容。圍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造“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產業基金”銜接體系,完善初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投資基金矩陣。充分發揮楚天鳳鳴科創母基金作用,推動設立重點高校、區域、行業領域科創種子基金群。大力推廣創新積分貸、科技人才貸、知識價值信用貸等系列科技信貸產品,賦能區域內科創企業發展。
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依托企業或研發團隊建立從成果研發到轉化、產業化的全鏈條科技攻關項目體系,迭代升級“揭榜掛帥”“賽馬選人”項目實施方式,探索實施“軍令狀”制,提升技術攻關效率。繼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與備案試點單位建立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結合國家要求,出臺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政策,探索“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建立“容錯糾錯”的激勵機制,破除“不敢揭榜、不愿攻關”的體制障礙。
來源: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