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 推動科技創新和企業創新深度融合——2025火炬論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圓桌對話實錄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1 點擊:

11月7日,為期兩天的首屆火炬論壇漸漸進入尾聲。

五大平行論壇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論壇,作為論壇的“壓軸戲”,議題清單精彩紛呈,吸引了各界參會代表的目光。

?圓桌對話環節,來自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園區及政府機構的代表,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為主題,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體系交流心得、碰撞觀點,展開熱烈討論,為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獻計獻策,將論壇推向了高潮。

主持人:

劉穎琛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嘉賓:

王少安  蘇州易纜微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丁有爽  梅卡曼德(雄安)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白銀冰  北京中關村資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孫文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   

史文明  武漢東湖高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徐  東  無錫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副區長     

孟志國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高新技術處處長

企業創新實踐:核心技術攻堅與全球資源整合

劉穎?。禾K州易纜微獲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國賽成長組一等獎,在研發創新上有哪些具體嘗試與成效?

王少安:易纜微聚焦硅光異質集成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以“科技報國”破解國產高速光電芯片“卡脖子”難題,核心靠三點:

一是死磕自主創新。歷時七年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硅光異質集成技術平臺(迭代至2.0 版),突破1.6T/3.2T高速光模塊及CPU互聯技術,全球首發單波400G異質集成差分芯片,解決高頻傳輸信號損耗問題。

二是深化產業鏈協同。與頂尖流片廠、上海交大等共建工藝體系,搭中試線實現月產20萬∼100萬顆芯片;以“聯合開發+客戶定制”綁定客戶,如為數據中心設備客戶定制散熱芯片方案;借大賽獲四輪融資超5億元,緩解資金壓力。

三是打造頂尖團隊。匯聚全球光子專家、海歸科學家及2名國家級人才,推行項目共創與技術合伙人機制,讓核心成員享分紅、獲股權,激活創新動力。

劉穎?。?ldquo;中國總部+全球研發”模式對整合全球資源有何優勢?給科技企業哪些建議?

王少安:我們定位“中國科創標桿、全球技術領銜”,不走“海外研發+中國制造”老路,以中國總部為核心整合資源,成效顯著:

國內以蘇州為總部研發中心,覆蓋芯片全鏈條研發,200人研發團隊占比60%;與廣州高校共建產學研基地,推進前沿技術與人才培養。全球在比利時設研發中心追蹤技術前沿,在硅谷、中國臺灣設代表處對接客戶需求,借比利時團隊提前掌握歐盟芯片標準,調整產品設計適配歐洲市場。

建議企業:先筑牢國內研發根基,依托中國市場與產業鏈優勢;海外布局精準聚焦產業集群區,如AI選硅谷、汽車芯片選慕尼黑;建立全球協同機制,每周開視頻會同步研發進展,避免各自為戰。

具身智能創新:技術突破與區域生態適配

劉穎?。?ldquo;十五五”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梅卡曼德如何強化創新推動機器人產業化?

丁有爽:梅卡曼德2016年深耕機器人“眼腦手”全棧技術,破“演示易、落地難” 痛點——國內工業機器人“智慧眼腦”市場占有率超50%,日、美市場技術領先,如日本汽車工廠應用中,視覺系統精度比當地產品高10%。結合“十五五”,我們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深鉆核心技術。今年研發投入占營收30%,攻關視覺算法(適配昏暗、多粉塵場景)與自主AI芯片(目標提速50%、降本30%),匯聚斯坦福博士、特斯拉前研發專家等全球人才,保持技術同步國際。

二是堅持“技術+場景”雙輪驅動。依托中國最大具身智能市場,聯動政企落地場景,如與雄安汽車工廠合作“機器人裝配線”,效率較人工提升2倍。

三是加速全球化。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超 50%,計劃在德國慕尼黑設研發中心服務歐洲汽車業,在新加坡設區域總部輻射東南亞,提升中國機器人國際話語權。

劉穎?。盒郯矂撔律鷳B對企業集聚有何吸引力?

丁有爽:2024年落戶雄安后,我們切實感受到雄安創新生態的三大優勢:

一是政策精準賦能。建研發實驗室獲200萬元補貼,申報科技部項目時,新區專人對接梳理材料,順利獲批500萬資金;人才公寓與子女入學政策,解決北京通勤員工后顧之憂,通勤時間從2小時縮至半小時。

二是生活成本優勢。房價、房租低于一線,員工能低成本購房,城市配套快速完善,下班后可逛白洋淀公園,生活幸福感高。

三是產業集聚加速。周邊有汽車零部件、衛星研發企業,已達成機器人視覺系統合作,還借“具身智能論壇”獲3個合作意向,雄安正成為創新策源地,早布局早享協同紅利。

專家視角:民企價值與創新資源集聚路徑

劉穎琛:民營科技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

孫文凱:民營科技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貢獻70%以上技術創新、80%以上新產品,高新企業中占比超90%?;盍υ从谌c: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提供試錯空間,如AI企業能快速找到安防、醫療場景迭代技術;政策持續優化,“放管服”、減稅降費與產權保護,讓企業敢投長期研發;體制靈活,決策鏈條短、年輕從業者多,如元宇宙領域創新多來自民企。

面臨挑戰:“卡脖子”領域研發風險高、人口老齡化導致人才壓力、需求轉型需從規?;D向高附加值。

建議:設專項基金補貼民企“卡脖子”研發,降低創新風險;引導技術應用于養老、醫療等民生領域,拓展市場;鼓勵企業家結合國家戰略,以社會責任感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劉穎?。嘿Y源向高新企業集聚存在哪些障礙?如何解決?

孫文凱:雖企業創新投入占比超70%,但資源集聚仍有三大障礙:

一是產學研融合壁壘,基礎研究轉化低效。如某高??蒲袑嵙姡菏砍晒嗤A粼谡撐?,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率不足30%,遠低于企業的50%。

二是金融支持適配性不足。早期企業缺抵押物,銀行貸款難;資本偏好短周期項目,對5∼10年研發周期的“卡脖子”領域支持少。

三是區域資源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創新資源集中,中西部企業難獲頂尖人才與技術合作機會。

解決需靠市場與政策協同:完善基礎研究轉化激勵機制,如允許高??蒲腥藛T持股分紅;發展天使投資、S 基金等,匹配長周期創新需求;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如雄安與南京、張江高新區結對,推動資源流動。四中全會已提出改善舉措,關鍵在落地執行。

資本賦能:生態角色與長周期創新支撐

劉穎琛:政府、資本、企業在創新生態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白銀冰:創新生態需三方協同:政府搭平臺,企業為主體,資本供“燃料”。中關村資本管理規模超570億元,建全產業鏈基金體系:覆蓋科學家基金(培育0—1項目)、種子基金、VC/PE基金,還管理政府引導基金與園區基金。

企業不同階段需求不同:落地時需政府提供場景,如雄安為企業對接本地產業鏈資源;早期缺資金,資本通過種子基金注資;中后期需資本提供管理咨詢,如協助規劃上市路徑。

建議地方政府挖掘差異化稟賦,如雄安需強化供應鏈與場景服務,避免盲目跟風建園區,精準匹配企業需求才能留住企業。

劉穎琛:如何調和資本“短周期偏好”與創新“長周期屬性”的矛盾?

白銀冰:私募股權行業痛點是流動性差、退出難,我們通過“基金接力+產品多元”破局:

一是基金覆蓋全周期,科學家基金培育0—1項目,VC/PE接1—10階段,產業基金推10—100階段,形成“接力棒”模式,踐行“耐心資本”。

二是發展S基金與老股承接基金,母基金配置此類產品,承接短周期基金退出項目,如某芯片企業早期基金到期時,S基金接盤股權,避免企業因股權變動影響研發。

三是弱化對賭壓力,對“卡脖子”領域企業,不強制綁定營收目標,聚焦技術突破,如投資某光子芯片企業時,僅約定研發里程碑,給予5年周期攻堅,目前已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園區運營:價值發現與產融協同升級

劉穎琛:園區如何破解科技企業融資難題,扮演好“價值發現者”與“風險共擔者”?

史文明:東湖高新采用“平臺+運營+投資”模式,以園區為載體,靠運營數據識別企業價值,以投資共擔風險:

運營中秉持“變產業園為產業鏈,變上下樓為上下游”,在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布局細分園區,如雄安園區精準對接半導體企業需求。通過整合全球專利、科學家數據,構建硬科技評價模型,跳出財務指標量化創新價值,如某企業雖營收低,但專利覆蓋芯片核心領域,我們判定其具有高潛力。

投資端以“創投育苗、產投育林”雙輪驅動,作為基金最大LP(上限50%)深度綁定資源,投后“雪中送炭”,如某生物企業研發遇阻,我們對接高校專家解決技術難題,還協助申請政府補貼。

劉穎琛:如何平衡園區賦能成本與盈利可持續性?

史文明:需明確三方屬性:政府不盈利,企業必盈利(盈利是創新檢驗標準),園區兼顧公益與市場。

我們通過精準產業定位降成本,如聚焦半導體、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避免園區“大而全”導致資源浪費;靠產業集聚提效益,企業集聚后共享配套,園區通過物業、服務收費覆蓋基礎成本。

盈利核心在深度產業參與:通過股權投資分享企業成長收益,如投資某芯片企業,目前估值增長3倍,收益反哺園區平臺升級;政府則通過企業稅收增長獲得回報,形成 “園區賦能—企業發展—稅收增長—反哺園區”的良性循環。

區域實踐:創新生態構建與未來布局

劉穎?。簾o錫高新區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上有哪些經驗?

徐東:我們重點推進三項工作:

一是建創新平臺。與中國科學院、北大等40余家高校共建科研基地,設13家國家級平臺;聯合西安交大建成果轉移中心,無錫基地已引進20余家科技企業,如某高校團隊的AI檢測技術,通過中心落地轉化,年營收超億元。

二是育領軍企業。實施“錢偉長重大產業科技攻關計劃”,年配套資金超3億元,優化遴選機制,聚焦“卡脖子”領域,如支持某半導體企業攻關光刻膠技術,目前產品已替代進口。引導物聯網、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建實驗室,打通生態堵點,如某物聯網企業牽頭建標準聯盟,推動10余項行業標準落地。

三是聚高端人才。2022年建產業人才實訓學院,吸引1.7萬名學員覆蓋千所高校,多數留錫就業;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實訓校區,形成“培養—就業”全周期機制,緩解企業人才短缺。

劉穎?。?ldquo;十五五”期間無錫高新區如何推進“兩創融合”?

徐東:將聚焦三大突破:

一是體制機制創新。建科技創業與產業創新融合中心,推行項目經理人制度,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未來產業實施“一賽道一專班”,如半導體賽道專班對接研發、融資資源,提升服務專業性。

二是重大產業攻堅。延續“錢偉長計劃”,加大“卡脖子”投入,以企業為主體建創新平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企業—瞪羚企業”梯度,目標到2027年高新企業超4000家。

三是人才集聚升級。海外引才與實業育才雙驅動,完善市場化評價機制,重點引進芯片、生物醫藥領域高精尖人才,計劃三年內引育國家級人才50名,為“兩創融合”提供智力支撐。

政策落地:企業培育與發展環境優化

劉穎?。汉颖笔≡诟咝录夹g企業培育上有哪些舉措?

孟志國:2024年底全省高新企業超1.55萬家,提前一年完成 2025年目標,核心靠三招:

一是“無中生有”育新苗。依托300余家孵化器培育初創企業,入駐超1萬家,如石家莊某孵化器培育的AI企業,成立2年即獲高新認定,年營收超2000萬元。

二是“現有升級”促轉型。建省、市、縣三級服務體系,精準幫扶達標企業補專利、規范研發投入,多數1∼2年實現認定,如邯鄲某制造企業,經指導補3項發明專利,次年成功認定。

三是“外引落地”強增量。針對京津企業遷移痛點,聯合財政、稅務推進資質認定便利化,線上申報、即時辦理,如梅卡曼德從北京遷移時,1周內完成資質銜接,快速享受稅收優惠。

劉穎?。焊咝缕髽I政策如何推動企業質效雙升?

孟志國:所得稅從25%降至15%的優惠,成效顯著:2024年全省優惠約70億元,占三級財政科技支出的50%,為企業注入現金流;企業為保留3年資質,需持續加大研發與知識產權投入,如某新能源企業,認定后研發投入占比從5% 提至8%,專利從10項增至25項;高新資質成企業融資、上市的“金字招牌”,如某生物企業憑資質獲銀行貸款5000萬元,順利推進臨床試驗。

未來將從三方面優化:一是規范認定管理,嚴查“偽高新”企業,同時保留幫扶通道;二是強化精準服務,建“企業需求庫”,對接技術、人才、融資資源;三是培育高成長性企業,從高新企業中挖瞪羚、獨角獸,聯動金融機構設專項基金,形成“培育—成長—壯大”支持鏈。

劉穎?。狐h中央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兩創融合”是高質量發展關鍵。七位嘉賓從企業實踐、資本賦能、園區運營、政策落地等維度,分享了寶貴經驗與構想,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了智慧的新動能。

 

 

編輯:虞攀亮
編審:馬若詩
審核:蘇勁松
出品:中國高新區雜志社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 推動科技創新和企業創新深度融合——2025火炬論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圓桌對話實錄

2025-11-11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11月7日,為期兩天的首屆火炬論壇漸漸進入尾聲。

五大平行論壇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論壇,作為論壇的“壓軸戲”,議題清單精彩紛呈,吸引了各界參會代表的目光。

?圓桌對話環節,來自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園區及政府機構的代表,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為主題,圍繞“政產學研金服用”體系交流心得、碰撞觀點,展開熱烈討論,為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獻計獻策,將論壇推向了高潮。

主持人:

劉穎琛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嘉賓:

王少安  蘇州易纜微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丁有爽  梅卡曼德(雄安)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白銀冰  北京中關村資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孫文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   

史文明  武漢東湖高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徐  東  無錫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副區長     

孟志國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高新技術處處長

企業創新實踐:核心技術攻堅與全球資源整合

劉穎?。禾K州易纜微獲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一代信息技術全國賽成長組一等獎,在研發創新上有哪些具體嘗試與成效?

王少安:易纜微聚焦硅光異質集成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以“科技報國”破解國產高速光電芯片“卡脖子”難題,核心靠三點:

一是死磕自主創新。歷時七年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硅光異質集成技術平臺(迭代至2.0 版),突破1.6T/3.2T高速光模塊及CPU互聯技術,全球首發單波400G異質集成差分芯片,解決高頻傳輸信號損耗問題。

二是深化產業鏈協同。與頂尖流片廠、上海交大等共建工藝體系,搭中試線實現月產20萬∼100萬顆芯片;以“聯合開發+客戶定制”綁定客戶,如為數據中心設備客戶定制散熱芯片方案;借大賽獲四輪融資超5億元,緩解資金壓力。

三是打造頂尖團隊。匯聚全球光子專家、海歸科學家及2名國家級人才,推行項目共創與技術合伙人機制,讓核心成員享分紅、獲股權,激活創新動力。

劉穎?。?ldquo;中國總部+全球研發”模式對整合全球資源有何優勢?給科技企業哪些建議?

王少安:我們定位“中國科創標桿、全球技術領銜”,不走“海外研發+中國制造”老路,以中國總部為核心整合資源,成效顯著:

國內以蘇州為總部研發中心,覆蓋芯片全鏈條研發,200人研發團隊占比60%;與廣州高校共建產學研基地,推進前沿技術與人才培養。全球在比利時設研發中心追蹤技術前沿,在硅谷、中國臺灣設代表處對接客戶需求,借比利時團隊提前掌握歐盟芯片標準,調整產品設計適配歐洲市場。

建議企業:先筑牢國內研發根基,依托中國市場與產業鏈優勢;海外布局精準聚焦產業集群區,如AI選硅谷、汽車芯片選慕尼黑;建立全球協同機制,每周開視頻會同步研發進展,避免各自為戰。

具身智能創新:技術突破與區域生態適配

劉穎琛:“十五五”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梅卡曼德如何強化創新推動機器人產業化?

丁有爽:梅卡曼德2016年深耕機器人“眼腦手”全棧技術,破“演示易、落地難” 痛點——國內工業機器人“智慧眼腦”市場占有率超50%,日、美市場技術領先,如日本汽車工廠應用中,視覺系統精度比當地產品高10%。結合“十五五”,我們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深鉆核心技術。今年研發投入占營收30%,攻關視覺算法(適配昏暗、多粉塵場景)與自主AI芯片(目標提速50%、降本30%),匯聚斯坦福博士、特斯拉前研發專家等全球人才,保持技術同步國際。

二是堅持“技術+場景”雙輪驅動。依托中國最大具身智能市場,聯動政企落地場景,如與雄安汽車工廠合作“機器人裝配線”,效率較人工提升2倍。

三是加速全球化。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超 50%,計劃在德國慕尼黑設研發中心服務歐洲汽車業,在新加坡設區域總部輻射東南亞,提升中國機器人國際話語權。

劉穎?。盒郯矂撔律鷳B對企業集聚有何吸引力?

丁有爽:2024年落戶雄安后,我們切實感受到雄安創新生態的三大優勢:

一是政策精準賦能。建研發實驗室獲200萬元補貼,申報科技部項目時,新區專人對接梳理材料,順利獲批500萬資金;人才公寓與子女入學政策,解決北京通勤員工后顧之憂,通勤時間從2小時縮至半小時。

二是生活成本優勢。房價、房租低于一線,員工能低成本購房,城市配套快速完善,下班后可逛白洋淀公園,生活幸福感高。

三是產業集聚加速。周邊有汽車零部件、衛星研發企業,已達成機器人視覺系統合作,還借“具身智能論壇”獲3個合作意向,雄安正成為創新策源地,早布局早享協同紅利。

專家視角:民企價值與創新資源集聚路徑

劉穎?。好駹I科技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

孫文凱:民營科技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貢獻70%以上技術創新、80%以上新產品,高新企業中占比超90%?;盍υ从谌c: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提供試錯空間,如AI企業能快速找到安防、醫療場景迭代技術;政策持續優化,“放管服”、減稅降費與產權保護,讓企業敢投長期研發;體制靈活,決策鏈條短、年輕從業者多,如元宇宙領域創新多來自民企。

面臨挑戰:“卡脖子”領域研發風險高、人口老齡化導致人才壓力、需求轉型需從規?;D向高附加值。

建議:設專項基金補貼民企“卡脖子”研發,降低創新風險;引導技術應用于養老、醫療等民生領域,拓展市場;鼓勵企業家結合國家戰略,以社會責任感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劉穎?。嘿Y源向高新企業集聚存在哪些障礙?如何解決?

孫文凱:雖企業創新投入占比超70%,但資源集聚仍有三大障礙:

一是產學研融合壁壘,基礎研究轉化低效。如某高??蒲袑嵙姡菏砍晒嗤A粼谡撐模咝T核晒D化率不足30%,遠低于企業的50%。

二是金融支持適配性不足。早期企業缺抵押物,銀行貸款難;資本偏好短周期項目,對5∼10年研發周期的“卡脖子”領域支持少。

三是區域資源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創新資源集中,中西部企業難獲頂尖人才與技術合作機會。

解決需靠市場與政策協同:完善基礎研究轉化激勵機制,如允許高??蒲腥藛T持股分紅;發展天使投資、S 基金等,匹配長周期創新需求;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如雄安與南京、張江高新區結對,推動資源流動。四中全會已提出改善舉措,關鍵在落地執行。

資本賦能:生態角色與長周期創新支撐

劉穎?。赫?、資本、企業在創新生態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白銀冰:創新生態需三方協同:政府搭平臺,企業為主體,資本供“燃料”。中關村資本管理規模超570億元,建全產業鏈基金體系:覆蓋科學家基金(培育0—1項目)、種子基金、VC/PE基金,還管理政府引導基金與園區基金。

企業不同階段需求不同:落地時需政府提供場景,如雄安為企業對接本地產業鏈資源;早期缺資金,資本通過種子基金注資;中后期需資本提供管理咨詢,如協助規劃上市路徑。

建議地方政府挖掘差異化稟賦,如雄安需強化供應鏈與場景服務,避免盲目跟風建園區,精準匹配企業需求才能留住企業。

劉穎?。喝绾握{和資本“短周期偏好”與創新“長周期屬性”的矛盾?

白銀冰:私募股權行業痛點是流動性差、退出難,我們通過“基金接力+產品多元”破局:

一是基金覆蓋全周期,科學家基金培育0—1項目,VC/PE接1—10階段,產業基金推10—100階段,形成“接力棒”模式,踐行“耐心資本”。

二是發展S基金與老股承接基金,母基金配置此類產品,承接短周期基金退出項目,如某芯片企業早期基金到期時,S基金接盤股權,避免企業因股權變動影響研發。

三是弱化對賭壓力,對“卡脖子”領域企業,不強制綁定營收目標,聚焦技術突破,如投資某光子芯片企業時,僅約定研發里程碑,給予5年周期攻堅,目前已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園區運營:價值發現與產融協同升級

劉穎?。簣@區如何破解科技企業融資難題,扮演好“價值發現者”與“風險共擔者”?

史文明:東湖高新采用“平臺+運營+投資”模式,以園區為載體,靠運營數據識別企業價值,以投資共擔風險:

運營中秉持“變產業園為產業鏈,變上下樓為上下游”,在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布局細分園區,如雄安園區精準對接半導體企業需求。通過整合全球專利、科學家數據,構建硬科技評價模型,跳出財務指標量化創新價值,如某企業雖營收低,但專利覆蓋芯片核心領域,我們判定其具有高潛力。

投資端以“創投育苗、產投育林”雙輪驅動,作為基金最大LP(上限50%)深度綁定資源,投后“雪中送炭”,如某生物企業研發遇阻,我們對接高校專家解決技術難題,還協助申請政府補貼。

劉穎琛:如何平衡園區賦能成本與盈利可持續性?

史文明:需明確三方屬性:政府不盈利,企業必盈利(盈利是創新檢驗標準),園區兼顧公益與市場。

我們通過精準產業定位降成本,如聚焦半導體、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避免園區“大而全”導致資源浪費;靠產業集聚提效益,企業集聚后共享配套,園區通過物業、服務收費覆蓋基礎成本。

盈利核心在深度產業參與:通過股權投資分享企業成長收益,如投資某芯片企業,目前估值增長3倍,收益反哺園區平臺升級;政府則通過企業稅收增長獲得回報,形成 “園區賦能—企業發展—稅收增長—反哺園區”的良性循環。

區域實踐:創新生態構建與未來布局

劉穎琛:無錫高新區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上有哪些經驗?

徐東:我們重點推進三項工作:

一是建創新平臺。與中國科學院、北大等40余家高校共建科研基地,設13家國家級平臺;聯合西安交大建成果轉移中心,無錫基地已引進20余家科技企業,如某高校團隊的AI檢測技術,通過中心落地轉化,年營收超億元。

二是育領軍企業。實施“錢偉長重大產業科技攻關計劃”,年配套資金超3億元,優化遴選機制,聚焦“卡脖子”領域,如支持某半導體企業攻關光刻膠技術,目前產品已替代進口。引導物聯網、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建實驗室,打通生態堵點,如某物聯網企業牽頭建標準聯盟,推動10余項行業標準落地。

三是聚高端人才。2022年建產業人才實訓學院,吸引1.7萬名學員覆蓋千所高校,多數留錫就業;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實訓校區,形成“培養—就業”全周期機制,緩解企業人才短缺。

劉穎?。?ldquo;十五五”期間無錫高新區如何推進“兩創融合”?

徐東:將聚焦三大突破:

一是體制機制創新。建科技創業與產業創新融合中心,推行項目經理人制度,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未來產業實施“一賽道一專班”,如半導體賽道專班對接研發、融資資源,提升服務專業性。

二是重大產業攻堅。延續“錢偉長計劃”,加大“卡脖子”投入,以企業為主體建創新平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企業—瞪羚企業”梯度,目標到2027年高新企業超4000家。

三是人才集聚升級。海外引才與實業育才雙驅動,完善市場化評價機制,重點引進芯片、生物醫藥領域高精尖人才,計劃三年內引育國家級人才50名,為“兩創融合”提供智力支撐。

政策落地:企業培育與發展環境優化

劉穎?。汉颖笔≡诟咝录夹g企業培育上有哪些舉措?

孟志國:2024年底全省高新企業超1.55萬家,提前一年完成 2025年目標,核心靠三招:

一是“無中生有”育新苗。依托300余家孵化器培育初創企業,入駐超1萬家,如石家莊某孵化器培育的AI企業,成立2年即獲高新認定,年營收超2000萬元。

二是“現有升級”促轉型。建省、市、縣三級服務體系,精準幫扶達標企業補專利、規范研發投入,多數1∼2年實現認定,如邯鄲某制造企業,經指導補3項發明專利,次年成功認定。

三是“外引落地”強增量。針對京津企業遷移痛點,聯合財政、稅務推進資質認定便利化,線上申報、即時辦理,如梅卡曼德從北京遷移時,1周內完成資質銜接,快速享受稅收優惠。

劉穎?。焊咝缕髽I政策如何推動企業質效雙升?

孟志國:所得稅從25%降至15%的優惠,成效顯著:2024年全省優惠約70億元,占三級財政科技支出的50%,為企業注入現金流;企業為保留3年資質,需持續加大研發與知識產權投入,如某新能源企業,認定后研發投入占比從5% 提至8%,專利從10項增至25項;高新資質成企業融資、上市的“金字招牌”,如某生物企業憑資質獲銀行貸款5000萬元,順利推進臨床試驗。

未來將從三方面優化:一是規范認定管理,嚴查“偽高新”企業,同時保留幫扶通道;二是強化精準服務,建“企業需求庫”,對接技術、人才、融資資源;三是培育高成長性企業,從高新企業中挖瞪羚、獨角獸,聯動金融機構設專項基金,形成“培育—成長—壯大”支持鏈。

劉穎琛:黨中央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兩創融合”是高質量發展關鍵。七位嘉賓從企業實踐、資本賦能、園區運營、政策落地等維度,分享了寶貴經驗與構想,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了智慧的新動能。

 

 

編輯:虞攀亮
編審:馬若詩
審核:蘇勁松
出品:中國高新區雜志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安市| 青海省| 宜州市| 西平县| 山阴县| 浦北县| 岳普湖县| 无极县| 金川县| 特克斯县| 隆化县| 河源市| 巴里| 洪泽县| 大厂| 沙雅县| 西乌| 漳州市| 淄博市| 大丰市| 富裕县| 丹棱县| 江阴市| 渝北区| 红桥区| 桐乡市| 禹州市| 青神县| 融水| 军事| 永宁县| 融水| 霍城县| 香格里拉县| 怀远县| 仁布县| 威宁| 阿鲁科尔沁旗| 临桂县| 策勒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