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政策研究 |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7 點擊: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主要通過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等機制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國具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為此,應強化創新供給,率先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推動供需結合,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供給持續穩定的創新投資;推動引育并舉,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人才。

 

科技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任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分析進展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引領、綠色智能、韌性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現代化國家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機理分析

 

新質生產力是當今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所產生的突破性成果。新技術的持續涌現和群體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源頭活水。科技創新主要通過四個機制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孕育出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帶來生產力的躍遷和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比如,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機械化時代,電力的發明和電氣應用開啟了電氣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突破開啟了信息化時代,等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呈現群簇性多點突破、加速迭代和交叉融合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催生的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通過以科技創新催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持續涌現,開辟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孕育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比如,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一場決策革命,推動決策依據從有限經驗向海量數據轉變,決策模式從“人為主導”向“人機協同”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決策的方式、效率和范圍。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一場動力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獲取、利用能源的方式,推動能源供給從傳統化石能源向綠色清潔能源轉變,動力應用場景的全面拓展和分布式生產的靈活應用,打破了傳統能源體系的局限,重構了動力供給的底層邏輯。智能汽車技術突破和應用是一場出行革命,突破了傳統汽車“單純交通工具”的屬性,從技術、體驗、場景到整個交通體系,全方位重塑了人類的出行邏輯。低空經濟技術突破和應用是一場空間革命,突破了傳統地面空間和高空領域的界限,激活了此前未被充分開發利用的低空空域,重構了人類對空間資源的利用邏輯。合成生物技術也是突破性的,推動人類實現從“認識生命”到“設計生命”的跨越,在創新醫藥研發、助力能源轉型、推動農業綠色化、變革生產方式等方面影響深遠。這些都說明,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帶來的新質生產力不斷孕育壯大,展示出蓬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各行各業都蘊含著新質生產力的因素和要素。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石化、鋼鐵、有色、建材、機械、船舶、汽車、輕工、紡織服裝、食品醫藥十大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80%,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場景支撐。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特別是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大量應用,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具體而言,傳統產業主要通過新材料突破、新工藝應用、新模式開辟、新產業再造等方式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是新材料突破。比如,作為高耗能行業代表的電解鋁產業通過新技術應用也能催生新質生產力。又如,傳統石化產業通過新技術應用轉型升級為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等。再如,紡織、服裝、鞋帽等行業應用新技術改進面料生產,制造出更好舒適度和更優功能性的紡織服裝產品,拓展了新市場。二是新工藝應用。例如,傳統加工制造企業利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一次成型技術將原來多個零部件生產組裝流程轉變為一次成型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又如,3D打印技術具有制造周期短、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可定制性強等特點,能夠快速制造出復雜形狀的零部件和模型,實現從減材制造到增材制造的轉變,在航空航天、醫療、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三是新模式開辟。比如,基于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催生了電子商務、網約車、跨境電商等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絡經濟新模式。基于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應用,催生了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服務新模式,等等。四是新產業再造。部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后實現脫胎換骨,轉變為新興產業。如,傳統汽車改造升級為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傳統火車轉型升級為高鐵,傳統電子信息轉型升級為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

 

(三)推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從要素組合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一系列重要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進而推動人均收入提高和經濟結構轉變的經濟增長過程。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生產要素或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將會推動技術、資金、人才、勞動力、數據、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持續優化,不斷提升配置效率,充分釋放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孕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性配置或與新的技術工具結合能夠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黨的十九大針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要素不匹配問題,提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要素組合效率,顯著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二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有望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生產函數、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形成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能夠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算法、算力等新型要素支撐。空天、頻譜、深海、深地等也正在成為決勝未來的新資源、新要素,對這些要素的開發利用,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和突破。三是原有要素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不斷升級,實現優化組合的躍升。在信息和智能時代,勞動者已經不是傳統農耕時代掌握簡單技藝的勞動者,就業崗位發生變化,工程師、機械師、設計師甚至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了新型勞動者的內涵。勞動資料不是傳統農耕時代的鐵鍬、鋤頭、鐮刀,也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紡織機,而是各種智能化、網聯化的現代化設備,甚至出現人形機器人、數字人、智能體等智能工具。勞動對象越來越豐富,具體表現為中間產品越來越多,勞動對象鏈條越來越長,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生產模式下不可利用的物質可以重新利用,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地成為寶貴的加工對象,數字資源、虛擬空間、深海深空、生物基因、微觀粒子等都成為新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品種、范圍、類別等極大豐富,從物質世界拓展至數字世界,大大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

 

(四)推動生產組織模式變革

 

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是隨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和產業升級而涌現的創新性生產管理模式。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打破了傳統工業時代的線性、標準化和集中式的傳統生產邏輯,更加強調生產活動智能化、柔性化、協同化、精準化,組織管理扁平化、高效化、系統化,實現生產運營線上線下協同組織、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推動企業生產組織模式變革和供應鏈管理模式優化,促進生產、管理和研發效率提升,產生效率革命,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數字技術提升了要素供求的匹配度,數據網絡提高了供需信息的透明度,數字平臺讓勞動者遠離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場所,大大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又如,與傳統科研院所動輒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不同,DeepSeek采取了“小而美”的扁平化研發模式,打破傳統層級結構,以目標為導向組建小組,成員無固定分工和上下級之分,“有問題共討論,遇困難可跨組請教”,使得決策更加敏捷、創新更加靈動。再如,人工智能能夠對生產訂單量、勞動量、設備利用率等進行精準預測,利用產品模塊化技術支持柔性生產,推動供應、制造、銷售等不同環節的協調來降低成本,使得企業可以對多元化市場需求進行快速反應。

 

二、我國具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涌現,全球科技創新排名不斷攀升,工業增加值顯著增長,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崛起,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體系規模更大、結構更新、體系更全、競爭力更強、根基更牢固,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明顯提升,自主性、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大幅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結合更加緊密,具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

 

(一)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涌現

 

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立“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機制,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在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而且在顛覆性創新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全球第34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11位,科技自立自強取得顯著成效。2012—2024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歐盟27國研發投入的總和。R&D投入強度達到2.68%,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1‰高被引論文數自2022年起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等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Deepseek橫空出世,人工智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大飛機、北斗導航、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群體性突破。歐盟創新計分牌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中國創新能力增長是全球最快的,7年來提高了28.2%,成為“全球強勁創新者”。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成長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其發展壯大的關鍵是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的產物,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孕育興起并不斷壯大的過程。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亮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13%以上,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光伏產品等實現“換道超車”,相關產品產量全球占比分別超過60%、70%和70%。我國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左右,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動能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10.8%,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數字貿易等發展迅猛,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量子科技、類腦智能、未來網絡、合成生物等技術處于全球第一方陣,未來產業加快布局。

 

(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加快

 

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廣泛滲透至紡織、服裝、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產品設計、生產流程、業務模式等全面改造,融合創新、交叉創新不斷深化,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大有可為,逐漸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4.9%,石化化工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0.4%。截至2024年底,我國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每萬名工人機器人密度超過470臺,超過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以智能制造、智慧供應鏈、智慧能源、智慧園區等為代表的智能管控系統逐步推廣應用,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污染治理、清潔生產、綠色智能裝備等綠色技術快速發展,加速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環進程,推動構建綠色、高效、低碳的生產和服務體系。

 

(四)現代服務業“含新量”顯著增加

 

現代科學技術與服務業緊密結合,在大大提升服務效率、優化服務體驗的同時,促進了產業融合,催生了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了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例如,數字技術與物流業發展結合,打造了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體系,提升了運輸過程的技術可靠性和高效時效保障。大數據技術與金融業發展結合,通過大數據畫像模型和線上信用貸款服務,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顯著提升了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效率。平臺經濟通過技術創新突破了傳統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催生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養老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也促進了文旅、商貿、體育等傳統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大幅提升了服務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水平。

 

(五)現代化基礎設施底座不斷夯實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現代科技創新與交通、能源、水利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推動我國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特高壓輸電、三代核電、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離岸深水港、大型機場工程等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或領先行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建成全球規模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5G基站網絡,數據、算法、算力等數智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建成全球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京滬干線”,“中國天眼”、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上海光源等實現世界領跑。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智慧住區建設、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等穩步推進,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得到增強

 

保障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傳統產業升鏈,科技創新是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以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品設計、材料開發、工藝開發、裝備制造、示范應用推廣等相關企業與研發機構、高校等單位開展協同攻關,推動多項“卡脖子”技術實現突破。其中,集成電路等領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從不足30%提升至80%以上,已實現28納米芯片規模化量產,部分產線可實現先進制程芯片制造,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國產農機占比超過90%,有力夯實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根基。

 

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建議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要練好科技創新“基本功”,持續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又要做好成果轉化這篇大文章,順暢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和教育科技人才循環,堅持企業主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從供需雙側發力共同提升產業創新質量,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一)強化創新供給,率先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

 

在生產函數中,與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技術最具革命性,是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會帶來生產力質的飛躍。因此,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首先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特別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率先突破基礎理論、技術難關,形成先發優勢,牢牢掌握底層技術和根技術,防止新的大廈建在別人的根基之上。堅持“四個面向”,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布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快涌現。同時,適應技術發展水平多層次性的國情,既要加快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占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制高點,又要注重使用這些成果,大幅提升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等產業基礎能力。

 

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鼓勵互聯網等領域龍頭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高企業在科技立項、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和國際科技合作中的話語權,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崗位分紅等方面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專業化多層次技術創新和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應用。實施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相互銜接的“育種—蹲苗—成林—參天”培育計劃,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支持企業牽頭申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揭榜掛帥”項目。完善獨角獸企業培育發展機制,建立獨角獸企業培育庫。在“兩重”“兩新”政策安排方面,進一步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傾斜支持,激發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

 

(二)推動供需結合,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硬項目和軟制度同步,結合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健全需求導向選題制度、責權利一致的管理制度、簡潔實用的評價制度,著力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技術成果所有權或長期所有權,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和規范化。二是建強一批成果轉化平臺。鼓勵地方政府搭建多種形式的科創供應鏈平臺,組織“產學研金服用”合作對接,發布先進適用技術和創新產品目錄,促進供需速配,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批量化轉化。三是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發揮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引導作用,加強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和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為物理、材料、極地、生命等科學前沿領域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平臺支撐。四是促進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開放創新場景。加大對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基礎設施和場景建設的支持力度,為新興產業培育提供早期市場和快速成長機會,推動政府支持方式從“給資金”“給補貼”向“給訂單”“拓市場”轉變。聚焦“人工智能+”,鼓勵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垂直大模型、低空經濟、生物制造、農業微生物等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向全社會開放的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級應用場景,推動“未來技術產業化”“現有產業未來化”,促進“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

 

(三)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供給持續穩定的創新投資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建立完善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公司型創業企業轉讓持有3年、5年以上股權所得稅減免政策進一步擴圍,鼓勵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創新“科技人才貸”等金融產品,探索科技保險、撥投結合、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費等支持路徑。把地方金融機構納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支持范圍,滿足科技型企業就近融資需求。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增強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保持常態化上市發行節奏,優化并購重組制度安排。進一步引導保險、養老資金等各類“長期資本”進入創投領域,健全符合國資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暢通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各環節。進一步強化科創信息共享。制定科技公共數據目錄,引導地方征信平臺等專業征信機構進行加工挖掘,增強金融機構涉企信息共享,提高公共信息整合利用效率,促進科創資金供需匹配。

 

(四)推動引育并舉,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由人發現和發明的,科學技術只有被人在生產中加以運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生產力要素中的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而生產工具也是人發明并由人加以運用和改進的。能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國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基礎條件。為此,應從如下方面著力:

 

一是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教育、科技、人才部際協同或聯席會議制度,強化資源投入統籌配置,做強集聚人才科研平臺,細化人才分類分級培養,探索“學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模式創新,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構建跨學科、強基礎、重實戰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建立學科優化動態調整機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生物育種、商業航天、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發展急需,推動高等院校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及時調整,建立學科專業、招生計劃等與產業發展聯動機制,支持設立一批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三是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行更具競爭力的全球引才策略,鼓勵有條件的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在本科教育階段全面推行導師制,深化研究生培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來源:《求是》雜志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政策研究 |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5-11-07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主要通過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等機制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國具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為此,應強化創新供給,率先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推動供需結合,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供給持續穩定的創新投資;推動引育并舉,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人才。

 

科技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任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分析進展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引領、綠色智能、韌性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現代化國家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機理分析

 

新質生產力是當今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所產生的突破性成果。新技術的持續涌現和群體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源頭活水。科技創新主要通過四個機制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孕育出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帶來生產力的躍遷和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比如,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機械化時代,電力的發明和電氣應用開啟了電氣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突破開啟了信息化時代,等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呈現群簇性多點突破、加速迭代和交叉融合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催生的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通過以科技創新催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持續涌現,開辟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孕育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比如,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一場決策革命,推動決策依據從有限經驗向海量數據轉變,決策模式從“人為主導”向“人機協同”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決策的方式、效率和范圍。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是一場動力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獲取、利用能源的方式,推動能源供給從傳統化石能源向綠色清潔能源轉變,動力應用場景的全面拓展和分布式生產的靈活應用,打破了傳統能源體系的局限,重構了動力供給的底層邏輯。智能汽車技術突破和應用是一場出行革命,突破了傳統汽車“單純交通工具”的屬性,從技術、體驗、場景到整個交通體系,全方位重塑了人類的出行邏輯。低空經濟技術突破和應用是一場空間革命,突破了傳統地面空間和高空領域的界限,激活了此前未被充分開發利用的低空空域,重構了人類對空間資源的利用邏輯。合成生物技術也是突破性的,推動人類實現從“認識生命”到“設計生命”的跨越,在創新醫藥研發、助力能源轉型、推動農業綠色化、變革生產方式等方面影響深遠。這些都說明,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帶來的新質生產力不斷孕育壯大,展示出蓬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各行各業都蘊含著新質生產力的因素和要素。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石化、鋼鐵、有色、建材、機械、船舶、汽車、輕工、紡織服裝、食品醫藥十大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80%,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場景支撐。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特別是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大量應用,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具體而言,傳統產業主要通過新材料突破、新工藝應用、新模式開辟、新產業再造等方式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是新材料突破。比如,作為高耗能行業代表的電解鋁產業通過新技術應用也能催生新質生產力。又如,傳統石化產業通過新技術應用轉型升級為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等。再如,紡織、服裝、鞋帽等行業應用新技術改進面料生產,制造出更好舒適度和更優功能性的紡織服裝產品,拓展了新市場。二是新工藝應用。例如,傳統加工制造企業利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一次成型技術將原來多個零部件生產組裝流程轉變為一次成型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又如,3D打印技術具有制造周期短、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可定制性強等特點,能夠快速制造出復雜形狀的零部件和模型,實現從減材制造到增材制造的轉變,在航空航天、醫療、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三是新模式開辟。比如,基于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催生了電子商務、網約車、跨境電商等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絡經濟新模式。基于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應用,催生了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服務新模式,等等。四是新產業再造。部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后實現脫胎換骨,轉變為新興產業。如,傳統汽車改造升級為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傳統火車轉型升級為高鐵,傳統電子信息轉型升級為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

 

(三)推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從要素組合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一系列重要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進而推動人均收入提高和經濟結構轉變的經濟增長過程。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生產要素或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將會推動技術、資金、人才、勞動力、數據、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持續優化,不斷提升配置效率,充分釋放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孕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性配置或與新的技術工具結合能夠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黨的十九大針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要素不匹配問題,提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要素組合效率,顯著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二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有望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生產函數、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形成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能夠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算法、算力等新型要素支撐。空天、頻譜、深海、深地等也正在成為決勝未來的新資源、新要素,對這些要素的開發利用,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和突破。三是原有要素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不斷升級,實現優化組合的躍升。在信息和智能時代,勞動者已經不是傳統農耕時代掌握簡單技藝的勞動者,就業崗位發生變化,工程師、機械師、設計師甚至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了新型勞動者的內涵。勞動資料不是傳統農耕時代的鐵鍬、鋤頭、鐮刀,也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紡織機,而是各種智能化、網聯化的現代化設備,甚至出現人形機器人、數字人、智能體等智能工具。勞動對象越來越豐富,具體表現為中間產品越來越多,勞動對象鏈條越來越長,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生產模式下不可利用的物質可以重新利用,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地成為寶貴的加工對象,數字資源、虛擬空間、深海深空、生物基因、微觀粒子等都成為新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品種、范圍、類別等極大豐富,從物質世界拓展至數字世界,大大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

 

(四)推動生產組織模式變革

 

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是隨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變化和產業升級而涌現的創新性生產管理模式。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打破了傳統工業時代的線性、標準化和集中式的傳統生產邏輯,更加強調生產活動智能化、柔性化、協同化、精準化,組織管理扁平化、高效化、系統化,實現生產運營線上線下協同組織、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推動企業生產組織模式變革和供應鏈管理模式優化,促進生產、管理和研發效率提升,產生效率革命,催生新質生產力。比如,數字技術提升了要素供求的匹配度,數據網絡提高了供需信息的透明度,數字平臺讓勞動者遠離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場所,大大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又如,與傳統科研院所動輒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不同,DeepSeek采取了“小而美”的扁平化研發模式,打破傳統層級結構,以目標為導向組建小組,成員無固定分工和上下級之分,“有問題共討論,遇困難可跨組請教”,使得決策更加敏捷、創新更加靈動。再如,人工智能能夠對生產訂單量、勞動量、設備利用率等進行精準預測,利用產品模塊化技術支持柔性生產,推動供應、制造、銷售等不同環節的協調來降低成本,使得企業可以對多元化市場需求進行快速反應。

 

二、我國具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涌現,全球科技創新排名不斷攀升,工業增加值顯著增長,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崛起,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體系規模更大、結構更新、體系更全、競爭力更強、根基更牢固,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明顯提升,自主性、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大幅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結合更加緊密,具備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

 

(一)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涌現

 

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立“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機制,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不僅在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而且在顛覆性創新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全球第34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11位,科技自立自強取得顯著成效。2012—2024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歐盟27國研發投入的總和。R&D投入強度達到2.68%,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1‰高被引論文數自2022年起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等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Deepseek橫空出世,人工智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大飛機、北斗導航、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群體性突破。歐盟創新計分牌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中國創新能力增長是全球最快的,7年來提高了28.2%,成為“全球強勁創新者”。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成長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其發展壯大的關鍵是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的產物,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孕育興起并不斷壯大的過程。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亮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13%以上,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光伏產品等實現“換道超車”,相關產品產量全球占比分別超過60%、70%和70%。我國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左右,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動能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10.8%,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數字貿易等發展迅猛,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量子科技、類腦智能、未來網絡、合成生物等技術處于全球第一方陣,未來產業加快布局。

 

(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加快

 

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廣泛滲透至紡織、服裝、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產品設計、生產流程、業務模式等全面改造,融合創新、交叉創新不斷深化,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大有可為,逐漸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4.9%,石化化工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0.4%。截至2024年底,我國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每萬名工人機器人密度超過470臺,超過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以智能制造、智慧供應鏈、智慧能源、智慧園區等為代表的智能管控系統逐步推廣應用,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污染治理、清潔生產、綠色智能裝備等綠色技術快速發展,加速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環進程,推動構建綠色、高效、低碳的生產和服務體系。

 

(四)現代服務業“含新量”顯著增加

 

現代科學技術與服務業緊密結合,在大大提升服務效率、優化服務體驗的同時,促進了產業融合,催生了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了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例如,數字技術與物流業發展結合,打造了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體系,提升了運輸過程的技術可靠性和高效時效保障。大數據技術與金融業發展結合,通過大數據畫像模型和線上信用貸款服務,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顯著提升了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效率。平臺經濟通過技術創新突破了傳統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催生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養老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也促進了文旅、商貿、體育等傳統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大幅提升了服務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水平。

 

(五)現代化基礎設施底座不斷夯實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現代科技創新與交通、能源、水利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推動我國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特高壓輸電、三代核電、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離岸深水港、大型機場工程等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或領先行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建成全球規模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5G基站網絡,數據、算法、算力等數智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建成全球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京滬干線”,“中國天眼”、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上海光源等實現世界領跑。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智慧住區建設、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等穩步推進,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得到增強

 

保障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傳統產業升鏈,科技創新是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以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品設計、材料開發、工藝開發、裝備制造、示范應用推廣等相關企業與研發機構、高校等單位開展協同攻關,推動多項“卡脖子”技術實現突破。其中,集成電路等領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從不足30%提升至80%以上,已實現28納米芯片規模化量產,部分產線可實現先進制程芯片制造,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國產農機占比超過90%,有力夯實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根基。

 

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建議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要練好科技創新“基本功”,持續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又要做好成果轉化這篇大文章,順暢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和教育科技人才循環,堅持企業主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從供需雙側發力共同提升產業創新質量,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一)強化創新供給,率先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

 

在生產函數中,與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技術最具革命性,是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會帶來生產力質的飛躍。因此,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首先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特別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率先突破基礎理論、技術難關,形成先發優勢,牢牢掌握底層技術和根技術,防止新的大廈建在別人的根基之上。堅持“四個面向”,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布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加快涌現。同時,適應技術發展水平多層次性的國情,既要加快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占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制高點,又要注重使用這些成果,大幅提升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等產業基礎能力。

 

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鼓勵互聯網等領域龍頭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高企業在科技立項、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和國際科技合作中的話語權,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崗位分紅等方面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專業化多層次技術創新和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應用。實施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相互銜接的“育種—蹲苗—成林—參天”培育計劃,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支持企業牽頭申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揭榜掛帥”項目。完善獨角獸企業培育發展機制,建立獨角獸企業培育庫。在“兩重”“兩新”政策安排方面,進一步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傾斜支持,激發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

 

(二)推動供需結合,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硬項目和軟制度同步,結合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健全需求導向選題制度、責權利一致的管理制度、簡潔實用的評價制度,著力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技術成果所有權或長期所有權,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和規范化。二是建強一批成果轉化平臺。鼓勵地方政府搭建多種形式的科創供應鏈平臺,組織“產學研金服用”合作對接,發布先進適用技術和創新產品目錄,促進供需速配,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批量化轉化。三是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發揮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引導作用,加強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和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為物理、材料、極地、生命等科學前沿領域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供平臺支撐。四是促進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開放創新場景。加大對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基礎設施和場景建設的支持力度,為新興產業培育提供早期市場和快速成長機會,推動政府支持方式從“給資金”“給補貼”向“給訂單”“拓市場”轉變。聚焦“人工智能+”,鼓勵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垂直大模型、低空經濟、生物制造、農業微生物等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向全社會開放的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級應用場景,推動“未來技術產業化”“現有產業未來化”,促進“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

 

(三)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供給持續穩定的創新投資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建立完善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議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公司型創業企業轉讓持有3年、5年以上股權所得稅減免政策進一步擴圍,鼓勵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創新“科技人才貸”等金融產品,探索科技保險、撥投結合、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費等支持路徑。把地方金融機構納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支持范圍,滿足科技型企業就近融資需求。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增強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保持常態化上市發行節奏,優化并購重組制度安排。進一步引導保險、養老資金等各類“長期資本”進入創投領域,健全符合國資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暢通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各環節。進一步強化科創信息共享。制定科技公共數據目錄,引導地方征信平臺等專業征信機構進行加工挖掘,增強金融機構涉企信息共享,提高公共信息整合利用效率,促進科創資金供需匹配。

 

(四)推動引育并舉,加快集聚全球高水平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由人發現和發明的,科學技術只有被人在生產中加以運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生產力要素中的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而生產工具也是人發明并由人加以運用和改進的。能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國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基礎條件。為此,應從如下方面著力:

 

一是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教育、科技、人才部際協同或聯席會議制度,強化資源投入統籌配置,做強集聚人才科研平臺,細化人才分類分級培養,探索“學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模式創新,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構建跨學科、強基礎、重實戰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建立學科優化動態調整機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生物育種、商業航天、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發展急需,推動高等院校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及時調整,建立學科專業、招生計劃等與產業發展聯動機制,支持設立一批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三是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行更具競爭力的全球引才策略,鼓勵有條件的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師資優勢,在本科教育階段全面推行導師制,深化研究生培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來源:《求是》雜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峨眉山市| 沙田区| 靖西县| 大英县| 宁安市| 南安市| 宁陕县| 邹城市| 文成县| 碌曲县| 曲阜市| 金阳县| 望谟县| 金沙县| 绵阳市| 大田县| 慈利县| 九寨沟县| 安顺市| 红原县| 大关县| 合阳县| 即墨市| 太原市| 丰顺县| 麻城市| 宽城| 泽库县| 定日县| 肇东市| 广汉市| 汨罗市| 定边县| 娄底市| 罗平县| 师宗县| 郸城县| 东兰县| 沙河市|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