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原則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2 點擊:次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5年,也是在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發展深刻變革背景下,構筑新發展優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攻堅時期。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擬提請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的文件時,特別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等原則。這些原則植根于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體現,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劈波斬浪、行穩致遠的科學指引。深刻理解、自覺踐行這些重大原則,對于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高質量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在復雜變局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十五五”時期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確保高質量發展穩健前行的命脈所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的全部事業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都根植于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有效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確保“十五五”規劃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強化黨對經濟社會的政治統領。必須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策出臺、規劃制定、任務推進中,自覺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對標對表,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對表,確保執行不偏向、不走樣,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政治航道前進。
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黨的強大組織體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實基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效能。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建設忠誠干凈擔當、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為“十五五”時期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干部人才支撐。
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嚴明紀律規矩,凈化政治生態。把黨的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特別是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作斗爭。深化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不斷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確保黨的肌體健康和隊伍純潔,為“十五五”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價值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十五五”時期,只有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才能凝聚起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共識和最強力量。
踐行群眾路線,汲取人民智慧。依靠人民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始終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群眾呼聲,從百姓的鮮活實踐、基層的探索嘗試中提煉智慧、汲取養分。謀劃“十五五”發展,必須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把群眾的智慧、意愿有機融入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讓改革發展的強勁脈搏始終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頻共振。
聚焦民生福祉,推進共同富裕。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投入,補齊民生短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保障人民權利,促進公平正義。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激發人民主人翁精神,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體系建設全過程。依法保障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各方面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高質量發展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只有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塑造競爭新優勢,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在“十五五”時期,必須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增強發展的平衡性。踐行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推進共享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有重點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生產力布局。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十五五”時期,既要聚焦經濟領域,通過強化創新驅動、壯大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也要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十五五”時期,國際形勢演化和發展階段轉變對我國的影響更加深遠,面臨的改革任務也更為復雜艱巨。只有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勇于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
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財稅、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改革,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卡點難點問題,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需要我們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經濟,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貿易創新發展,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增強吸引外資的“磁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務實合作,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改革開放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高水平的開放,必然要求并對接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這將對國內深化改革形成倒逼機制和牽引作用。要善于通過開放引入外部競爭壓力,促進國內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競爭力。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開放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十五五”時期,夯實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就必須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充分激發市場蘊藏的巨大活力。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堅定不移深化市場化改革,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干的就讓企業來干。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機制,引導資源向效率更高的領域和環節流動,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創新創造潛能。
更好發揮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等市場無法發揮作用的方面。政府需要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科學制定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市場監管,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加強社會保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防范化解的矛盾更加嚴峻復雜,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謀劃和推進“十五五”發展,必須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的調查研判,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推進風險防控工作科學化、精細化。
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維護國家科技安全。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強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維護海洋權益,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同步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基礎。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動態平衡,確保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穩步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