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邁向“十五五”: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重點與推進路徑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0 點擊:

當前,“十五五”的壯麗畫卷正待鋪展。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興支柱產業“新”在何處?“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包括哪些方面?一起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渠慎寧在《人民論壇》刊發的最新文章。

 
核心觀點速覽

 

“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 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

  • 依托新能源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

  • 以新能源汽車引領未來出行潮流

  • 助力集成電路向先進制程躍升

  • 加快機器人技術突破與普及應用

  • 將生物醫藥產業打造為內外需新增長點

 
 
與傳統支柱產業相比,新興支柱產業“新”在何處
 

增長動能強。新興支柱產業具有高附加值與高成長屬性,能夠在較短時期內迅速擴大產值規模,成為拉動投資、消費與出口的關鍵力量。它通常產業鏈較長且關聯度高,能夠擴大上下游產業需求,發揮“一業帶百業”的乘數效應,激活金融、物流、人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拓展經濟活動的廣度與深度。這一產業對就業結構的重塑作用突出,既能創造大量高技能崗位,又能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這種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效率提升為導向的貢獻模式,使新興支柱產業可成為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業態模式新。新興支柱產業依托技術革命與市場需求的雙重牽引,通過打破傳統生產模式、重塑價值鏈分工體系,構建以數據要素為核心、跨領域融合為路徑的新業態新模式。這種業態模式創新,不僅體現在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的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轉型,更體現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優化,推動產業從線性增長向網絡化、集群化發展演進。基于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新業態新模式,能夠靈活適應市場變化,快速響應技術迭代,形成動態平衡的資源配置機制,降低邊際成本,從而增強產業韌性與抗風險能力。這一特征使新興支柱產業能夠成為引領新一代生產范式變革的核心力量。

 

技術含量高。新興支柱產業研發投入力度較大,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與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突破,推動產品性能、工藝效率與服務模式的持續升級,形成以技術壁壘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它所依托的技術體系,往往涉及學科交叉與跨界創新,通過技術融合重構產業邊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這一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帶動效應,依托技術外溢與知識擴散,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與價值鏈重構,從而將高技術含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躍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底座與戰略支撐。

 

綠色底色足。新興支柱產業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戰略導向,通過綠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生產流程綠色化、產品服務低碳化,打造循環經濟模式,以此顯著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與資源消耗,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同時,綠色低碳屬性強化新興支柱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隨著國際政策法規、碳關稅機制及綠色金融體系的完善,綠色低碳已成為企業規避貿易壁壘、獲取市場準入的必要條件,“倒逼”傳統高碳產業轉型。這一特征使新興支柱產業成為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引領全球經濟綠色發展的關鍵力量。

 

 
“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根據新興支柱產業的主要特征,從具體產業層面來看,當前正在成為或有潛力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主要有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這些產業的技術發展和商業化路線較為明確,市場空間較大,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果較強,且我國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均已成為我國出口新增長點,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賦能作用不斷顯現,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產業正加快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十五五”時期,需要把握住這些產業的良好發展趨勢,根據這些產業的不同類型、特點及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發展路徑,推動其由新興產業升級為新興支柱產業。

 

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推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類腦計算等技術應用領域實現局部領先,總體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隊。“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合工業、醫療、金融、教育等重點領域,智能終端如手機、可穿戴設備、汽車等,工業制造如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及服務業智能體如虛擬助手、虛擬客服、虛擬主持人等,成為新增長極。據機構測算,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已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為充分釋放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通用技術的增長潛力,需要加快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突破,集中資源攻克大模型架構優化、多模態智能、群體智能等關鍵領域,提升算法泛化能力與工業適配性,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底座。推動具身智能、工業智能體等前沿技術布局,形成覆蓋研發、應用、驗證的全鏈條創新能力,為產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以“人工智能+”行動為牽引,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技術成果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制造業領域,依托智能制造、預測性維護、人機協同等場景優化生產流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服務業領域,拓展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應用,推動服務模式向個性化、精準化轉型。加快智能體、具身智能等技術突破,培育智能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開辟創新發展新賽道。

 

依托新能源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新能源產業,是打開綠色增長新空間、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關鍵抓手。當前,我國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賽道具備較強競爭力,光伏面板和風機產能與市場占有率多年均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出口增長新引擎。其中,2024年,我國光伏多晶硅環節、硅片環節、電池環節、組件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行業產值保持萬億規模,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超過40%、12%。隨著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新能源產業市場空間巨大,需要進一步聚焦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核心技術研發,重點突破鈣鈦礦、深遠海風電、綠氫制取等前沿技術,提升能源轉化效率與設備國產化率,推動材料研發、智能運維等環節的技術迭代,形成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以新能源裝備制造為核心,聯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打造覆蓋設計、制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體系。同時,強化資源端與應用端的耦合,推進工業硅、多晶硅等材料的產能優化與終端應用場景拓展。加快能源系統智慧化轉型,通過新型儲能技術與數字化電網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與系統穩定性,構建風光儲一體化、源網荷儲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破解間歇性與波動性難題,助力我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

 

以新能源汽車引領未來出行潮流。在網聯化、智能化技術加持下,新能源汽車不僅具備綠色低碳特征,也成為交通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引領未來出行潮流。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快速提升,在動力電池、智能駕駛、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業內領先,已打造出覆蓋鋰礦資源、正負極材料、電芯制造、整車裝配及回收利用的自主可控全鏈條體系。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占汽車新車總銷量比重達40.9%,未來,新能源汽車有望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動能。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可通過加快產品迭代與場景創新,開發適配城市通勤、長途出行、共享出行等需求的車型,依托智能座艙、車聯網等技術提升出行體驗,最終實現從“交通工具”到“智慧移動空間”的跨越,讓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出行的主流選擇與綠色轉型的核心載體。同時,加速關鍵技術突破,聚焦高能量密度電池(如固態電池)、超快充技術及輕量化材料,解決續航焦慮與成本瓶頸問題,推動L3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路云一體化等智能技術融合,實現“電動化+智能化”雙輪驅動。

 

助力集成電路向先進制程躍升。集成電路被譽為“工業的糧食”,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信息通信、國防軍事等諸多領域均起到關鍵作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不僅成為全球最大成熟制程芯片制造國,也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然而,當前在10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制造領域,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面臨的“卡脖子”問題較為明顯。需要聚焦先進制程、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先進封裝技術,在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算力芯片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推動國產化率持續提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完善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機制,重點攻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光刻膠、高端設備等“卡脖子”環節,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緊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等新興市場需求,推動芯片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標準化建設與生態體系建設,拓展國產芯片在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提升產業鏈附加值。依托區域產業集群優勢,深化“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的全鏈條聯動,形成“以用促產”的良性生態,推動上下游企業深度協作。

 

加快機器人技術突破與普及應用。隨著“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機器人技術在精密制造、醫療康復、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將極大提升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雙輪驅動成效顯著。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尚有一定差距,但人形機器人暫時處于第一梯隊。需要加速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著力實現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驅動系統等關鍵技術自主可控,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與具身智能技術的深度耦合,推動機器人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突破傳統工業場景的局限。加快機器人從工業制造向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全面滲透,利用家庭應用場景需求推動消費級產品快速迭代。將人形機器人打造為消費增長點,在規模化生產中降低成本,價格區間逐步覆蓋大眾消費市場。通過算力普惠化與數據反哺機制的完善,推動機器人向柔性化、多模態交互方向演進,成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將生物醫藥產業打造為內外需新增長點。2020年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加速從仿制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政策、技術與資本的協同發力,推動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通過實施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醫保動態調整及健康中國戰略,顯著縮短創新藥上市周期,助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形成“研發—生產—產業化”全鏈條生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在細胞治療、抗體藥物及mRNA技術領域已實現局部領先,本土企業,如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十四五”期間,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的第二位,從一個主要的技術引進國轉變為全球新藥研發的重要貢獻者。面對生物醫藥產業有望成為內外需新增長點的良好態勢,需要持續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創新藥上市路徑與醫保支付體系,通過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轉化與臨床應用,同時強化對前沿技術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的前瞻布局。在技術突破方面,以基因治療、細胞治療、mRNA平臺及多肽藥物為代表的前沿領域作為攻關重點,著力突破關鍵設備如高通量篩選系統、自動化生物反應器,與核心材料如細胞培養基、質粒純化技術的國產化瓶頸。加速從仿制藥主導轉向創新藥與高端制劑并重,圍繞腫瘤、自身免疫、罕見病等臨床難點需求,構建以“治愈型”藥物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體系,同時依托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研發效率與成功率,助力中國在全球生物醫藥創新中從“跟跑”邁向“領跑”。

 
統籌協調創新政策、財稅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及數據政策,打造新興支柱產業政策支撐體系
 

強化創新政策,助推新興支柱產業技術升級。創新“揭榜掛帥”機制,聚焦新興支柱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清單,集中優勢資源攻克基礎工藝與核心設備等瓶頸。完善標準引領機制,建立健全新興支柱產業技術標準體系,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行業標準,推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標準國際化。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創新生態,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協同攻關。建立應用場景驅動機制,以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鼓勵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優先采購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通過大規模應用加速技術迭代升級。支持創新成果轉化,建立技術轉移與產業化激勵機制,推動實驗室技術向產業化應用轉化,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

 

改進財稅金融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機器人等產業,實施有計劃、分階段、分梯度的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確保稅收優惠與產業發展周期精準匹配。建立財政資金“引導+放大”機制,對社會資本參與的新興支柱產業基金按一定比例配套出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新興支柱產業研發投入占比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確保財政資金投向精準。建立財稅政策動態評估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及時調整優化支持方向和力度。同時,強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避免重復支持和資源浪費。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設立新興支柱產業專項信貸額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興支柱產業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科技創新債券,降低融資成本。

 

優化人才政策,打造產業發展所需的高規格人才隊伍。實施“頂尖人才引進計劃”,針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設立海外人才綠色通道,簡化簽證、工作許可和居留手續,為頂尖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科研啟動資金和家庭安置服務,確保人才引進“零障礙”。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定向開設緊缺技術專業課程,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確保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傾向,建立以實際貢獻和產業價值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對技術骨干開辟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加速人才成長。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推行項目分紅和股權激勵制度,重獎在關鍵技術突破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設人才公寓,為其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和醫療保障服務,打造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生態,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完善數據政策,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快制定適應新興支柱產業發展所需的數據要素流通管理法規,明確數據權屬界定、交易規則和安全邊界,建立政府主導的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推動交通、能源、醫療等重點領域數據資源依法有序開放共享,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協同的數據流通生態。強化數據安全治理,實施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核心數據實施強制加密與訪問控制,同步制定數據脫敏技術標準,確保數據在合規前提下高效利用。推進數據標準化建設,統一行業數據接口規范、質量評估指標和格式體系,解決跨系統、跨平臺數據孤島問題,提升數據互操作性與可用性。培育規范化的數據要素市場,設立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制定數據定價機制、交易合同模板和質量認證標準,保障數據交易公平透明,促進數據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數據質量監管機制,建立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對數據采集、處理、應用全流程實施質量追蹤,提升數據可信度與決策價值。支持數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支柱產業的場景化應用,通過需求導向的定制化數據服務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

 

 
來源: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邁向“十五五”: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重點與推進路徑

2025-10-20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當前,“十五五”的壯麗畫卷正待鋪展。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興支柱產業“新”在何處?“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包括哪些方面?一起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渠慎寧在《人民論壇》刊發的最新文章。

 
核心觀點速覽

 

“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 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

  • 依托新能源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

  • 以新能源汽車引領未來出行潮流

  • 助力集成電路向先進制程躍升

  • 加快機器人技術突破與普及應用

  • 將生物醫藥產業打造為內外需新增長點

 
 
與傳統支柱產業相比,新興支柱產業“新”在何處
 

增長動能強。新興支柱產業具有高附加值與高成長屬性,能夠在較短時期內迅速擴大產值規模,成為拉動投資、消費與出口的關鍵力量。它通常產業鏈較長且關聯度高,能夠擴大上下游產業需求,發揮“一業帶百業”的乘數效應,激活金融、物流、人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拓展經濟活動的廣度與深度。這一產業對就業結構的重塑作用突出,既能創造大量高技能崗位,又能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這種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效率提升為導向的貢獻模式,使新興支柱產業可成為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業態模式新。新興支柱產業依托技術革命與市場需求的雙重牽引,通過打破傳統生產模式、重塑價值鏈分工體系,構建以數據要素為核心、跨領域融合為路徑的新業態新模式。這種業態模式創新,不僅體現在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的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轉型,更體現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優化,推動產業從線性增長向網絡化、集群化發展演進。基于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新業態新模式,能夠靈活適應市場變化,快速響應技術迭代,形成動態平衡的資源配置機制,降低邊際成本,從而增強產業韌性與抗風險能力。這一特征使新興支柱產業能夠成為引領新一代生產范式變革的核心力量。

 

技術含量高。新興支柱產業研發投入力度較大,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與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突破,推動產品性能、工藝效率與服務模式的持續升級,形成以技術壁壘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它所依托的技術體系,往往涉及學科交叉與跨界創新,通過技術融合重構產業邊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這一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帶動效應,依托技術外溢與知識擴散,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與價值鏈重構,從而將高技術含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躍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底座與戰略支撐。

 

綠色底色足。新興支柱產業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戰略導向,通過綠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生產流程綠色化、產品服務低碳化,打造循環經濟模式,以此顯著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與資源消耗,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同時,綠色低碳屬性強化新興支柱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隨著國際政策法規、碳關稅機制及綠色金融體系的完善,綠色低碳已成為企業規避貿易壁壘、獲取市場準入的必要條件,“倒逼”傳統高碳產業轉型。這一特征使新興支柱產業成為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引領全球經濟綠色發展的關鍵力量。

 

 
“十五五”時期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根據新興支柱產業的主要特征,從具體產業層面來看,當前正在成為或有潛力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的,主要有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這些產業的技術發展和商業化路線較為明確,市場空間較大,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果較強,且我國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產業均已成為我國出口新增長點,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賦能作用不斷顯現,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產業正加快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十五五”時期,需要把握住這些產業的良好發展趨勢,根據這些產業的不同類型、特點及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發展路徑,推動其由新興產業升級為新興支柱產業。

 

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推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類腦計算等技術應用領域實現局部領先,總體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隊。“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合工業、醫療、金融、教育等重點領域,智能終端如手機、可穿戴設備、汽車等,工業制造如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及服務業智能體如虛擬助手、虛擬客服、虛擬主持人等,成為新增長極。據機構測算,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已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為充分釋放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通用技術的增長潛力,需要加快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突破,集中資源攻克大模型架構優化、多模態智能、群體智能等關鍵領域,提升算法泛化能力與工業適配性,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底座。推動具身智能、工業智能體等前沿技術布局,形成覆蓋研發、應用、驗證的全鏈條創新能力,為產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以“人工智能+”行動為牽引,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技術成果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制造業領域,依托智能制造、預測性維護、人機協同等場景優化生產流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服務業領域,拓展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應用,推動服務模式向個性化、精準化轉型。加快智能體、具身智能等技術突破,培育智能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開辟創新發展新賽道。

 

依托新能源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新能源產業,是打開綠色增長新空間、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關鍵抓手。當前,我國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賽道具備較強競爭力,光伏面板和風機產能與市場占有率多年均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出口增長新引擎。其中,2024年,我國光伏多晶硅環節、硅片環節、電池環節、組件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行業產值保持萬億規模,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超過40%、12%。隨著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新能源產業市場空間巨大,需要進一步聚焦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核心技術研發,重點突破鈣鈦礦、深遠海風電、綠氫制取等前沿技術,提升能源轉化效率與設備國產化率,推動材料研發、智能運維等環節的技術迭代,形成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以新能源裝備制造為核心,聯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打造覆蓋設計、制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體系。同時,強化資源端與應用端的耦合,推進工業硅、多晶硅等材料的產能優化與終端應用場景拓展。加快能源系統智慧化轉型,通過新型儲能技術與數字化電網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與系統穩定性,構建風光儲一體化、源網荷儲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破解間歇性與波動性難題,助力我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

 

以新能源汽車引領未來出行潮流。在網聯化、智能化技術加持下,新能源汽車不僅具備綠色低碳特征,也成為交通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引領未來出行潮流。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快速提升,在動力電池、智能駕駛、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業內領先,已打造出覆蓋鋰礦資源、正負極材料、電芯制造、整車裝配及回收利用的自主可控全鏈條體系。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占汽車新車總銷量比重達40.9%,未來,新能源汽車有望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動能。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可通過加快產品迭代與場景創新,開發適配城市通勤、長途出行、共享出行等需求的車型,依托智能座艙、車聯網等技術提升出行體驗,最終實現從“交通工具”到“智慧移動空間”的跨越,讓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出行的主流選擇與綠色轉型的核心載體。同時,加速關鍵技術突破,聚焦高能量密度電池(如固態電池)、超快充技術及輕量化材料,解決續航焦慮與成本瓶頸問題,推動L3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路云一體化等智能技術融合,實現“電動化+智能化”雙輪驅動。

 

助力集成電路向先進制程躍升。集成電路被譽為“工業的糧食”,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信息通信、國防軍事等諸多領域均起到關鍵作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不僅成為全球最大成熟制程芯片制造國,也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然而,當前在10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制造領域,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面臨的“卡脖子”問題較為明顯。需要聚焦先進制程、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先進封裝技術,在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算力芯片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推動國產化率持續提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完善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機制,重點攻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光刻膠、高端設備等“卡脖子”環節,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緊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等新興市場需求,推動芯片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標準化建設與生態體系建設,拓展國產芯片在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提升產業鏈附加值。依托區域產業集群優勢,深化“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的全鏈條聯動,形成“以用促產”的良性生態,推動上下游企業深度協作。

 

加快機器人技術突破與普及應用。隨著“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機器人技術在精密制造、醫療康復、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將極大提升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雙輪驅動成效顯著。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尚有一定差距,但人形機器人暫時處于第一梯隊。需要加速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著力實現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驅動系統等關鍵技術自主可控,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與具身智能技術的深度耦合,推動機器人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突破傳統工業場景的局限。加快機器人從工業制造向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全面滲透,利用家庭應用場景需求推動消費級產品快速迭代。將人形機器人打造為消費增長點,在規模化生產中降低成本,價格區間逐步覆蓋大眾消費市場。通過算力普惠化與數據反哺機制的完善,推動機器人向柔性化、多模態交互方向演進,成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將生物醫藥產業打造為內外需新增長點。2020年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加速從仿制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政策、技術與資本的協同發力,推動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通過實施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醫保動態調整及健康中國戰略,顯著縮短創新藥上市周期,助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形成“研發—生產—產業化”全鏈條生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在細胞治療、抗體藥物及mRNA技術領域已實現局部領先,本土企業,如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十四五”期間,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的第二位,從一個主要的技術引進國轉變為全球新藥研發的重要貢獻者。面對生物醫藥產業有望成為內外需新增長點的良好態勢,需要持續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創新藥上市路徑與醫保支付體系,通過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轉化與臨床應用,同時強化對前沿技術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的前瞻布局。在技術突破方面,以基因治療、細胞治療、mRNA平臺及多肽藥物為代表的前沿領域作為攻關重點,著力突破關鍵設備如高通量篩選系統、自動化生物反應器,與核心材料如細胞培養基、質粒純化技術的國產化瓶頸。加速從仿制藥主導轉向創新藥與高端制劑并重,圍繞腫瘤、自身免疫、罕見病等臨床難點需求,構建以“治愈型”藥物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體系,同時依托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研發效率與成功率,助力中國在全球生物醫藥創新中從“跟跑”邁向“領跑”。

 
統籌協調創新政策、財稅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及數據政策,打造新興支柱產業政策支撐體系
 

強化創新政策,助推新興支柱產業技術升級。創新“揭榜掛帥”機制,聚焦新興支柱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清單,集中優勢資源攻克基礎工藝與核心設備等瓶頸。完善標準引領機制,建立健全新興支柱產業技術標準體系,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行業標準,推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標準國際化。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創新生態,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協同攻關。建立應用場景驅動機制,以需求為牽引、以應用為導向,鼓勵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優先采購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通過大規模應用加速技術迭代升級。支持創新成果轉化,建立技術轉移與產業化激勵機制,推動實驗室技術向產業化應用轉化,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

 

改進財稅金融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機器人等產業,實施有計劃、分階段、分梯度的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確保稅收優惠與產業發展周期精準匹配。建立財政資金“引導+放大”機制,對社會資本參與的新興支柱產業基金按一定比例配套出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新興支柱產業研發投入占比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確保財政資金投向精準。建立財稅政策動態評估機制,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及時調整優化支持方向和力度。同時,強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避免重復支持和資源浪費。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設立新興支柱產業專項信貸額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興支柱產業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科技創新債券,降低融資成本。

 

優化人才政策,打造產業發展所需的高規格人才隊伍。實施“頂尖人才引進計劃”,針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設立海外人才綠色通道,簡化簽證、工作許可和居留手續,為頂尖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科研啟動資金和家庭安置服務,確保人才引進“零障礙”。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定向開設緊缺技術專業課程,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確保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傾向,建立以實際貢獻和產業價值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對技術骨干開辟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加速人才成長。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推行項目分紅和股權激勵制度,重獎在關鍵技術突破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設人才公寓,為其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和醫療保障服務,打造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生態,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完善數據政策,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快制定適應新興支柱產業發展所需的數據要素流通管理法規,明確數據權屬界定、交易規則和安全邊界,建立政府主導的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推動交通、能源、醫療等重點領域數據資源依法有序開放共享,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協同的數據流通生態。強化數據安全治理,實施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核心數據實施強制加密與訪問控制,同步制定數據脫敏技術標準,確保數據在合規前提下高效利用。推進數據標準化建設,統一行業數據接口規范、質量評估指標和格式體系,解決跨系統、跨平臺數據孤島問題,提升數據互操作性與可用性。培育規范化的數據要素市場,設立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制定數據定價機制、交易合同模板和質量認證標準,保障數據交易公平透明,促進數據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數據質量監管機制,建立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對數據采集、處理、應用全流程實施質量追蹤,提升數據可信度與決策價值。支持數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支柱產業的場景化應用,通過需求導向的定制化數據服務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

 

 
來源: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