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2026-2030年)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建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11 點擊:次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關鍵攻堅期,智能制造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載體,既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HCPS2.0)跨越的關鍵階段,但工業軟件“卡脖子”、垂類模型缺失、數據價值釋放不足以及企業智能化轉型成本高、資源利用率低等短板仍待突破。科學編制“十五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需以人工智能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將租賃化作為降低轉型門檻、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抓手,構建“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生態支撐”的立體化推進體系,為2035年實現制造業智能升級世界前沿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一、戰略定位:錨定“三階段演進”規律,確立“雙軌并行”發展目標
智能制造的演進遵循從傳統制造到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清晰路徑,“十五五”規劃需立足這一規律,銜接2035年遠景目標,確立“數字化普及與智能化突破”雙軌并行的戰略定位。
(一)階段坐標:承接“十四五”基礎,瞄準HCPS2.0主攻方向
“十四五”時期我國已實現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突破,關鍵工序數字化裝備應用率達到55%以上,但距離HCPS2.0階段的“智能主導型制造”仍有差距,且中小企業因資金、風險顧慮,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采用意愿不足。“十五五”需聚焦三大轉變:一是從“設備聯網”向“系統智能”轉變,推動制造系統從局部優化邁向全生命周期集成;二是從“技術試點”向“模式普及”轉變,實現人工智能在核心制造環節的規模化應用;三是從“設備購買”部分向“按需租賃”轉變,通過租賃化模式降低企業智能化轉型門檻,加速先進技術與裝備的普及。這一階段既是數字化轉型的深化期、智能化升級的攻堅期,也是租賃化模式與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推廣期,必須統籌推進、重點突破。
(二)目標設定:量化攻堅指標,引領產業升級
• 技術突破目標:到2030年,突破工業智能操作系統、具身智能等20項“工業大腦”核心技術,高端工業軟件國產化率提升至40%以上,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形成10套以上“通專融合”垂類模型體系。
• 產業應用目標: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普及率達到80%,培育100家以上世界級“燈塔工廠”,打造50個產值超千億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提升至20%;中小企業通過租賃模式應用高端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比例達到35%以上,重點行業設備租賃滲透率較“十四五”末提升20個百分點。
• 生態支撐目標:建成覆蓋“基礎-垂類”的人工智能模型體系,形成3-5個國家級可信工業數據空間,培養10萬名“人工智能+制造”復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智能制造裝備租賃標準體系,形成2-3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租賃服務創新試點領域。
二、核心任務:構建“五維攻堅”體系,突破智能制造發展瓶頸
以“工業大腦”建設為核心抓手,圍繞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產業升級、區域協同、租賃賦能五大維度精準發力,破解當前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深層次矛盾。
(一)技術攻堅:筑牢“工業大腦”核心底座
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實施“智能制造核心技術專項”,重點攻關工業智能操作系統、工業元宇宙等底層技術,加快生成式AI與工業機理的融合創新。針對半導體設備、工業母機等“卡脖子”領域,建立“揭榜掛帥”機制,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突破高端傳感器、機器人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
構建分級模型體系: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打造面向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垂類模型,布局低成本、輕量化的邊緣小模型,形成“云-邊-端”融通適配的模型生態。依托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集群,試點建設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專用模型庫。
完善標準安全體系:落實《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要求,2026年前制修訂100項以上關鍵標準,重點補充AI應用、數字孿生等新興領域標準。建立覆蓋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的“三重防護”體系,規范工業數據跨境流動與分級分類管理,同步明確租賃設備數據歸屬與使用規則。
(二)場景落地:推動“全鏈條+租賃適配”智能升級
培育四級智能工廠體系:按照成熟度模型構建“基礎型-提升型-標桿型-引領型”四級工廠金字塔結構,引導中小企業通過租賃方式開展設備數字化改造,降低初始投入;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全流程智能工廠,并將閑置智能設備通過租賃平臺共享,提升資源利用率。聚焦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推廣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及“租賃+服務”一體化模式。
打造行業標桿場景:在集成電路領域,構建“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全流程數字孿生系統,鼓勵中小企業租賃高端檢測設備參與產業鏈協作;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推廣“訂單驅動+智能排產+設備租賃”的產銷一體化模式,根據訂單波動靈活調整租賃設備規模;在生物醫藥領域,實現“研發-生產-質量檢測”的AI全鏈條賦能,支持企業租賃生物反應器、智能分析儀器等專用設備。每個重點行業培育3-5個可復制的“智能化+租賃化”轉型樣板。
賦能傳統產業轉型:避免“一刀切”式升級,針對鋼鐵、化工等傳統行業,開發適配的節能降耗智能系統,提供“設備租賃+能耗管理”打包服務;對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廣人機協同智能工作站租賃模式,通過“按次付費”“按產量付費”等靈活方案降低轉型門檻。
(三)產業升級:培育“智能化”生態集群
壯大核心產業規模: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硬件、工業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推動人形機器人、數字孿生等未來產業技術轉化;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租賃核心產業,支持租賃企業與設備制造商合作開發適租型智能裝備,到2030年,形成3-5家營收超千億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2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構建協同創新網絡: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建跨區域智能制造創新聯盟,促進“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科研機構”協同發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打造“智能制造”產業走廊,推動技術、人才、數據、設備資源自由流動與共享。
發展生產性服務生態:培育工業數據服務商、智能診斷服務商、設備租賃運營商等專業機構,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實訓基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智能改造貸”“租賃分期貸”等專項產品,設立智能制造產業基金與租賃風險補償基金,支持企業技術升級與模式創新。
(四)區域協同: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分類布局重點區域:東部地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高端領域,打造全球智能制造創新高地;中西部地區依托產業基礎,重點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承接智能裝備制造產業轉移;東北地區聚焦裝備制造優勢,發展大型成套智能裝備產業。
建設區域數據樞紐:在上海建設國家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可信工業數據空間;在武漢打造光電子產業數據樞紐;在成渝建設汽車產業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區域數據樞紐聯通形成全國工業數據網絡。
三、支撐保障:健全“三位一體”機制,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一)政策引導機制:強化“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協同
精準政策支持:出臺 “人工智能 + 制造” 三年行動計劃,將智能制造納入 “十五五” 專項規劃,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給予稅收減免、研發補貼。建立智能制造評價體系,將數字化轉型成效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
優化市場環境:破除區域資源流動壁壘,建設全國統一的智能制造要素市場,鼓勵外資、民資參與智能制造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智能裝備市場秩序,打擊侵權假冒行為,保護核心技術知識產權
。
(二)要素保障機制:破解“人才-數據-資金-設備”制約
培育復合型人才:支持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制造”交叉學科,試點領軍企業與高校共建工程碩博士培養基地。開展“數字工匠”培育計劃,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一線工人智能化操作能力。
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建立工業數據確權交易機制,培育專業化數據服務商,推動高價值工業數據集開放共享。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探索跨行業數據融合應用,提升工業知識語料化程度。
拓寬資金渠道:設立國家級智能制造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技術攻關。鼓勵企業通過科創板、北交所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資產支持證券(ABS)。
優化設備資源配置:鼓勵閑置智能設備回收再利用,引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將閑置設備納入租賃平臺共享;支持專業型設備租賃商開展各種設備租賃業務,加快智能裝備迭代與普及。
(三)實施推進機制:確保“規劃-落地-評估”閉環
分層推進實施:國家層面統籌重大技術專項與區域布局,地方層面制定差異化實施方案,企業層面落實具體轉型任務。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解決規劃實施中的跨領域問題。
動態監測評估:構建智能制造發展監測平臺,對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等指標進行實時跟蹤。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每兩年開展一次規劃實施成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政策方向。
深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制定,加強與 “一帶一路” 國家的技術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與高端人才,推動我國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 “走出去”。
“十五五”時期的智能制造發展,既是技術創新的競賽,更是體系能力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比拼。規劃實施需立足我國產業基礎與發展階段,以“工業大腦”建設為突破口,通過技術攻堅筑牢根基、場景應用釋放價值、生態培育增強活力、租賃賦能降低門檻,推動制造業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優勢”跨越。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為建設制造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