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需重點關注六類經濟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6 點擊:次
從頂層設計來看,“十五五”規劃的核心關鍵詞是: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從動力論的視角來看,科技創新是輸入(回答的是靠什么驅動,靠創新和人才),新質生產力是轉換(回答的是如何轉化,如何從新技術轉化成新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輸出(回答的是向何處去,效率、共享、綠色和普惠)。
基于這三大關鍵詞,從戰略重要性、發展潛力與未來增長空間三個維度綜合來看,有“六類經濟”需要特別重點關注。
一、平臺經濟:從“流量平臺”到“產業組織平臺”的躍遷
戰略重要性:
平臺經濟已超越早期的消費互聯網范疇,正逐步成為現代產業組織的核心基礎設施。它不僅是連接供需的“交易中介”,更是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效率的“產業中樞”。尤其在制造業升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平臺承擔著“數字底座”的角色。
發展潛力:
·產業互聯網平臺(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將成為主流,如工業云平臺、供應鏈協同平臺、跨境服務平臺等,推動全產業鏈協同。
·平臺模式向農業、能源、醫療等傳統領域滲透,催生“農業云平臺”“能源調度平臺”等新型組織形態。
·平臺型企業將從“流量變現”轉向“價值創造”,通過數據驅動、算法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增長空間:
據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平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60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進,跨區域、跨行業的產業平臺將迎來爆發期。
關鍵方向:
支持建設國家級產業鏈協同平臺,推動“鏈主企業+平臺+中小企業”生態共建。
二、算力經濟:控制了算力和電力,就控制了AI時代。
戰略重要性:
在AI時代,沒有算力,你就是原始人。沒有電力,算力就是廢鐵。
高盛最近算了一筆賬:2025年,全球AI相關投資將接近2000億美元。
這些錢去哪了?不是去搞APP,不是去做內容,而是去買GPU、建數據中心、拉電線。說白了,都是基礎設施。
這讓人想起100年前的美國。當時福特剛發明流水線,所有人都在爭論汽車公司誰會贏。結果呢?真正賺大錢的不是汽車公司,而是煉油廠和加油站。標準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成了美國首富。
今天的算力,就是100年前的石油。今天的電力,就是100年前的加油站。
中國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一邊是智算中心遍地開花。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每個城市都在建自己的算力中心。地方政府的規劃一個比一個激進,動輒就是幾十萬P的算力(1P等于每秒1千萬億次浮點運算)。
另一邊是電力系統的徹底改造。特高壓、儲能、核電、新能源,所有這些看似分散的投資,其實都在為一件事服務,給算力供電。
更有意思的是政策設計。電改在提速,統一電力市場在建設,就近消納機制在完善。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誰的算力中心旁邊有電廠,誰就有成本優勢。
這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算力+電力的一體化。未來的贏家,不是單純的算力公司或電力公司,而是能把兩者結合的公司。
在這個大背景下,高盛把寒武紀的目標價上調到1835元。
為什么是寒武紀?因為它是中國少數能做AI訓練芯片的公司。雖然和英偉達比還有差距,但在中國市場,它是稀缺品。
高盛的邏輯很直接:中國云廠商的資本開支在增加,芯片需求在爆發,寒武紀是受益者。他們預測寒武紀2025-2027年的收入復合增速將達三位數,2025年就能扭虧為盈。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寒武紀代表了一種可能性——中國可以有自己的算力供應商。
100年前,石油是硬通貨。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工業時代。
50年前,芯片是硬通貨。控制了芯片,就控制了信息時代。
今天,算力和電力是硬通貨。控制了算力和電力,就控制了AI時代。
發展潛力:
-
2023年以來,地方性政策頻繁落地,鼓勵智能算力基礎設 施的建設。
-
2024年4月,北京市經信局和通信管理局印發 《北京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7年)》 的通知 , 提出到2025 年 , 本市智算供給規模達到 45EFLOPS,2025-2027年根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需要和 國家相關部署進一步優化算力布局。
-
到2027年,實現智算 基礎設施軟硬件產品全棧自主可控,整體性能達到國內領 先水平,具備100%自主可控智算中心建設能力。
-
重點建設 海淀、朝陽、亦莊、京西(石景山、門頭溝)等E級智能 算力高地,優先加快兩個10EFLOPS大規模智算集群建設 進度,著重滿足快速增長的大模型訓練算力需求和推理算 力需求。
-
2023年12月,深圳市工信局發布《深圳市算力基礎設施高 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提出要基本形成算力 多元泛在、存力安全可靠、運力優質互聯、算存運協同建 設的算力基礎設施技術體系。
-
到2025年,通用算力達到 14EFLOPS(FP32),智能算力達到25EFLOPS(FP16), 超算算力達到2EFLOPS(FP64)。
增長空間:
芯片自主化:華為昇騰、天數智芯等企業推出高性能AI芯片,單卡算力密度提升3倍,國產芯片在數據中心滲透率逐年提升。
開源生態催化:DeepSeek開源大模型適配18家國產芯片企業,摩爾線程顯卡運行模型推理性能達H800的90%。
場景驅動創新:深圳福田區部署的昇騰推理集群,政務處理效率提升。
三、智能經濟:以AI大模型為引擎的生產力革命
戰略重要性:
智能經濟是科技創新最前沿的集中體現,是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底座”。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構生產函數,實現“人—機—環境”的深度協同,推動生產力從“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躍遷。
發展潛力:
·大模型+行業應用:金融、醫療、法律、教育等領域將出現“行業大模型”,實現知識自動化。
·機器人革命:服務機器人(如養老護理、倉儲物流)、特種機器人(如深海、高空作業)進入商業化加速期。
·智能駕駛:L3級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高速、園區)率先落地,推動出行即服務(MaaS)模式。
·類腦智能:腦機接口、神經形態計算等前沿方向有望在“十五五”期間取得突破,開啟“人機共生”新紀元。
增長空間:
IDC預測,2025年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將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超5萬億元。智能終端、智能算力、智能應用三大鏈條將形成萬億級市場。
關鍵方向:
建設國家AI算力網絡,推動“東數西算”與智能經濟深度融合;支持“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發展。
四、數據經濟: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躍升
戰略重要性:
數據已被列為第五大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但當前“數字經濟”概念過于寬泛,難以精準反映數據要素的獨立價值。數據經濟強調對數據的采集、確權、流通、交易、估值與資產化,是實現數據價值釋放的關鍵路徑。
發展潛力:
·數據確權與交易機制:探索“數據產權三分法”(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落地,推動數據交易所從“掛牌”向“交易”轉型。
·數據資產入表:2024年起數據資源可作為無形資產入賬,將極大激勵企業數據治理與資產化運營。
·數據要素×行業:金融風控、精準營銷、智慧城市、生物醫藥研發等領域將率先實現數據驅動決策。
·隱私計算與區塊鏈:保障數據“可用不可見”,推動跨機構數據協同。
增長空間:
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5年中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超25%。數據服務、數據經紀、數據信托等新業態將崛起。
關鍵方向:
加快《數據基本法》立法進程,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市場規則體系。
五、低空經濟:600米以下空域的“新邊疆”開發
戰略重要性:
低空經濟是空域資源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拓展國土空間利用維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在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通航基礎設施等領域已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具備打造“低空經濟高地”的基礎。
發展潛力:
·城市空中交通(UAM):eVTOL在短途通勤、應急救援、觀光旅游等領域試點運行。
·物流無人機:山區、海島、農村等“最后一公里”配送場景率先商業化。
·農業植保與電力巡檢:無人機規模化作業已成熟,未來向智能化、集群化發展。
·低空智聯網:構建“通信—導航—監視—氣象”一體化低空數字基礎設施。
增長空間:
據工信部預測,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將超1.5萬億元,帶動就業超500萬人。合肥、深圳、成都等試點城市已出臺專項規劃,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應急”等新模式。
關鍵方向:
加快600米以下空域分類管理改革,推動“低空飛行服務站”全國組網,支持eVTOL適航認證。
戰略重要性:
“雙碳”目標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低碳經濟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要在全球綠色價值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必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技術與綠色金融體系。
發展潛力:
·綠色制造: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將大規模實施節能改造與碳捕集(CCUS)。
·新能源體系:風光電+儲能+智能電網構成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結構根本性轉變。
·碳金融市場:全國碳市場擴容(納入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碳期貨、碳期權等金融工具推出,提升碳定價效率。
·綠色認證與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識”“碳足跡核算標準”,應對歐盟CBAM等國際綠色壁壘。
增長空間:
據清華大學預測,實現“雙碳”目標需累計投資超100萬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30萬億元。氫能、儲能、碳捕捉等新興領域年均增速有望超30%。
關鍵方向:
推動“碳賬戶”體系建設,實現企業、個人碳行為可計量、可交易;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