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大又长又粗又硬免费-中文字幕美丽人妻被公操-日本一二三在线不卡视频-中文字幕不卡高清dvd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十五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3 點擊:

新材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石與先導,是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對推動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新材料產業發展藍圖,依據國家“十五五”規劃綱要總體部署和《中國制造2035》戰略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背景與發展形勢

(一)“十四五”發展回顧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總產值突破8.2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關鍵戰略材料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前沿新材料研發與產業化步伐加快。

——成就:在超高強度鋼、高性能碳纖維、半導體硅片、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材料基因組、增材制造等新方法應用深化;國家級新材料平臺建設取得成效;產業集聚效應增強,形成若干特色產業集群。

——挑戰:部分高端材料(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膠、高純度靶材、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單晶葉片、高性能醫用植入材料)仍受制于人;關鍵核心工藝裝備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材料設計-制備-應用一體化協同不足;標準、測試評價體系尚需完善;原始創新能力與頂尖人才團隊仍需加強;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增大。

(二)“十五五”面臨形勢

全球新材料科技競爭空前激烈,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新材料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研發范式加速變革(如AI for Materials)。主要經濟體紛紛強化戰略布局,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成為焦點。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和未來產業(量子信息、類腦智能、深??仗扉_發等)的蓬勃發展,對新材料的性能、可靠性、綠色化提出更高要求。必須搶抓機遇,系統布局,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推動新材料產業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創新驅動、需求牽引、綠色低碳、開放協同。以提升關鍵戰略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前沿新材料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規模應用”全鏈條發展生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緊密對接國家重大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健康需求,加速新材料迭代應用與市場培育。

企業主體,協同融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推動軍民融合、兩化融合。

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貫穿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環境友好材料與綠色制備工藝,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系統布局,重點突破。統籌規劃,分類施策,集中資源攻克“卡脖子”材料,培育壯大前沿新材料。

(三)發展目標(到2030年)

保障能力顯著躍升。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達到80%以上,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全球領先原創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所需核心材料實現自主可控。

創新能力全球并跑。新材料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突破50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創新高地,材料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

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20個以上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國際領先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綠色智能深度轉型。材料生產過程的能耗、排放強度顯著下降,智能制造新模式廣泛應用,綠色低碳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生態體系健全完善。新材料標準、測試評價、計量、認證、數據共享等支撐體系與國際接軌,產業政策環境更加優化。

 

三、重點發展方向

(一)先進基礎材料

——先進鋼鐵材料:超高強度汽車鋼、高耐蝕海工鋼、特種裝備用鋼、高等級電工鋼、高性能工模具鋼、綠色低碳冶金技術產品(如氫冶金鋼)。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強高韌鋁合金(航空鋁材、汽車輕量化用鋁)、高性能鎂合金、鈦合金(寬幅板材、精密型材)、銅基電子材料、稀有金屬功能材料。

——先進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烴(茂金屬聚乙烯/聚丙烯)、特種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聚酰亞胺PI等)、高性能合成橡膠、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電子級化學品、高純試劑。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特種玻璃(顯示玻璃基板、藥用玻璃)、特種陶瓷(結構陶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節能、防火、隔音)。

(二)關鍵戰略材料

高端裝備用特種材料:高溫合金(單晶葉片、粉末冶金盤)、耐蝕合金、高強輕型合金(鋁鋰合金、鈦鋁系合金)、金屬基/陶瓷基復合材料(CMC)、極端環境服役材料(超低溫、強輻射)。

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

——集成電路材料:大尺寸硅片(300mm及以上)、碳化硅/氮化鎵襯底與外延片、高純金屬靶材(Cu,Co,Ru等)、先進光刻膠及配套試劑(ArFi,EUV)、電子特氣、高精度拋光材料、先進封裝材料(Fan-out,3DIC用)。

——新型顯示材料:OLED發光/傳輸/注入材料、量子點材料、Micro-LED外延與巨量轉移材料、柔性顯示基板材料。

新能源材料:

——電池材料:高比能高安全鋰離子電池材料(高鎳/無鈷正極、硅碳/鋰金屬負極、固態電解質)、鈉離子電池材料、液流電池材料、氫能材料(高效電解水催化劑、高密度儲氫材料、高性能燃料電池膜電極及質子交換膜)。

——光伏材料:高效晶硅電池材料(N型硅片、新型金屬化漿料)、鈣鈦礦電池材料(穩定性提升)、薄膜光伏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高端植入器械材料(可降解金屬/高分子骨修復材料、人工關節表面涂層、心臟瓣膜材料)、組織工程支架材料、藥物緩控釋材料、醫用級增材制造材料(鈦粉、生物墨水)、高端診斷試劑關鍵材料。

節能環保材料: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反滲透、氣體分離)、高效催化材料(汽車尾氣凈化、工業脫硝)、環境修復材料、高溫多孔材料、高效絕熱材料、永磁節能材料。

(三)前沿新材料

——低維與智能材料:石墨烯(規?;苽渑c器件應用)、碳納米管、M-Xenes、智能響應材料(形狀記憶、自修復、壓電/熱電)、仿生材料。

——量子信息材料:量子點、拓撲絕緣體、量子磁性材料、單光子源/探測器材料。

——先進能源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室溫超導探索)、熱電轉換材料、新型核能材料(耐輻照、嬗變)。

——生物基與可持續材料: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生物基單體、CO?基材料、可持續回收設計材料。

——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計算/實驗/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研發新范式。

 

四、重點任務與重大工程

(一)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

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及關鍵領域的迫切需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新材料。

航空航天領域對材料性能要求極高,如航空發動機需新型高溫合金,其在1100℃高溫下,持久強度達120MPa以上,抗氧化性能提升30%,以增強發動機熱效率與可靠性;飛行器結構用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纖維強度要達7GPa,模量達350GPa,助力減輕飛行器重量,增加有效載荷與續航里程。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進步依賴于新材料突破,動力電池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鎳含量需提至90%以上,能量密度達300Wh/kg;輕量化鋁合金材料要研發出屈服強度≥350MPa且沖壓成型性能優良的板材,用于汽車車身及零部件制造,降低整車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電子信息領域,集成電路制造用12英寸超高純硅片純度要達11N(99.999999999%);5G通信基站的高性能射頻前端材料,需實現低插損(≤0.5dB)、高隔離度(≥40dB),保障信號傳輸質量。

專欄 1:重點領域新材料攻堅專項行動

1、航空航天領域

——高溫合金材料:用于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的鎳基單晶高溫合金,在 1200℃高溫下,持久強度提升 20%,抗熱腐蝕性能提高 30%,滿足航空發動機在極端工況下的穩定運行需求。

——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于飛行器機翼、機身等主承力結構件,拉伸強度提高 20%,密度降低 10%,在保障結構強度的同時,實現航空航天結構的輕量化,提升飛行器的性能與燃油效率。

——輕質高溫結構陶瓷材料:如碳化硅、氮化硅等,用于航空發動機燃燒室、渦輪葉片等部件,降低部件重量 15%,大幅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增強航空發動機的性能表現。

——航空用 SiC/SiC 復合材料:密度 2.5 - 2.9g/cm³,室溫拉伸強度≥250MPa,1300℃拉伸強度≥200MPa,強度保持率≥80%(1300℃、120MPa 應力下氧氣環境熱處理 500 小時),具備優異的耐高溫、高強度性能,適用于航空發動機高溫部件及飛行器熱防護系統。

——高性能航空航天石墨密封材料及制品:具備出色的密封性能、耐高溫性能及化學穩定性,可在高溫、高壓、高轉速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確保航空航天設備的安全運行,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飛行器液壓系統等關鍵部位。

——航天用高性能厚壁管材:抗拉強度≥510MPa,屈服強度≥420MPa,延伸率≥8%,殘余應力小于 40MPa,超聲波符合相關標準,具有高強度、良好韌性和低殘余應力等特點,適用于航天領域的特殊管道需求,如推進劑輸送管道等,保障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

2、新能源汽車領域

——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材料:研發鎳含量≥95% 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與硅基負極材料,搭配高電壓電解液,實現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350Wh/kg,循環壽命超 2000 次,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與電池使用壽命。

——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材料:6 系、7 系鋁合金用于汽車車身及底盤,屈服強度達 400MPa 以上,延伸率≥12%,實現汽車零部件減重 20% - 30%,有效降低整車重量,提升新能源汽車的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突破質子交換膜、催化劑、氣體擴散層等技術,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30%,耐久性提升至 5000 小時以上,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進程,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半固態工藝鎂合金:通過半固態工藝提升了鎂合金的強度、延伸率和耐腐蝕性能,為新能源汽車部件的性能提升與輕量化提供新方案,有助于降低整車能耗與提高續航能力。

3、電子信息領域

——集成電路制造關鍵材料:實現 12 英寸超高純硅片(純度≥11N)國產化量產,開發 193nm 浸沒式光刻膠及配套材料,光刻分辨率達 28nm 以下,滿足集成電路制造不斷向高精度、高集成度發展的需求,助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同時要關注高純試劑、電子氣體、拋光材料、靶材、掩模板等集成電路其他關鍵材料。先進封裝材料包括 IC 載板、電鍍液、環氧塑封料、電子膠粘劑、硅微粉、臨時鍵合膠等,IC 載板作為芯片與外部電路的連接載體,需具備高精度布線能力;環氧塑封料需兼具絕緣、散熱和機械保護功能,保障封裝后芯片的穩定運行。

——新型顯示材料:高性能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材料、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材料,提升顯示面板發光效率、對比度與色彩飽和度,OLED 材料發光效率提高 20%,QLED 材料色彩純度提升 15%,為電子顯示產品帶來更優質的視覺體驗。

——5G 通信關鍵材料: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用于 5G 基站射頻前端,實現射頻芯片高功率、高效率、低噪聲性能,插損降低至 0.3dB 以下,增強通信信號質量與傳輸距離,保障 5G 通信網絡的高效穩定運行。

——電子級超細高純球形二氧化硅:具有高純度、低雜質含量、良好的球形度和分散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封裝、電子基板、電子陶瓷等領域,可提高電子器件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以及散熱性能,是電子信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4、生物醫藥領域

——生物可降解醫用材料: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用于可吸收縫合線、組織工程支架、藥物緩釋載體,精準控制降解速率與力學性能,滿足不同醫療場景需求,減少患者二次手術痛苦,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

——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鈦合金、鈷鉻合金、氧化鋯陶瓷等用于人工關節、心臟支架、牙科種植體,具備優良生物相容性、耐腐蝕性與力學性能,延長醫療器械使用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診斷試劑關鍵材料:量子點、金納米粒子、適配體等用于體外診斷試劑,提高靈敏度、特異性與檢測速度,實現疾病早期精準診斷,為疾病的及時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采用三元成分組合設計與超低溫 3D 打印制備工藝,攻克材料降解速率調控、力學性能匹配及成骨活性誘導難題,為臨床骨缺損修復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填補國內鎂基骨修復材料領域技術空白。

5、交通運輸領域

——軌道交通輕量化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鋁合金復合材料用于軌道交通車輛車體、轉向架,降低車輛自重 15% - 20%,提高列車運行速度與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具備良好防火、隔音性能,提升乘客乘坐體驗。

——汽車高性能輪胎材料:新型橡膠材料與增強纖維材料用于汽車高性能輪胎,耐磨性提高 25%,抗濕滑性能提升 15%,滾動阻力降低 10%,降低汽車油耗,保障行駛安全。

——船舶用高性能防腐材料:高性能防腐涂料與金屬涂層材料用于船舶船體、甲板、設備,提高海洋環境下耐腐蝕性能,延長船舶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 30% 以上,確保船舶長期安全運行。

——空風裝置用高性能管材:抗拉強度≥270MPa,屈服強度≥110MPa,延伸率≥12%,超聲波符合 A 級,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質量穩定性,適用于軌道交通、汽車等交通工具的通風系統,保障空氣流通的順暢與設備的正常運行。

6、能源電力領域

——高效光伏電池材料:新型鈣鈦礦光伏電池材料、高效多結太陽能電池材料,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鈣鈦礦光伏電池效率達 28% 以上,多結太陽能電池效率突破 35%,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推動太陽能能源的廣泛應用。

——大容量儲能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的電極材料、電解液材料與隔膜材料,提升儲能電池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與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 300Wh/kg 以上,循環壽命超 3000 次,滿足能源存儲與穩定供應需求。

——電力傳輸用超導材料:突破高溫超導帶材大規模制備技術,應用于電力傳輸、儲能、電機等,降低電力傳輸損耗 20% - 30%,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與可靠性,促進能源高效傳輸與利用。

——大規格高性能鋁合金儲氫管材:抗拉強度≥310MPa,屈服強度≥264MPa,延伸率≥12%,超聲波符合 A 級,循環打壓次數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具備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儲氫性能,適用于氫氣的儲存與運輸,為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7、環保領域

——高效污水處理材料:超濾膜、反滲透膜、活性炭纖維、光催化材料等用于污水處理,對重金屬離子、有機污染物去除率達 95% 以上,高效凈化水質,助力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環境保護。

——大氣污染治理材料:蜂窩狀催化劑、分子篩吸附劑用于工業廢氣處理、汽車尾氣凈化,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氮氧化物去除率達 85% 以上,揮發性有機物去除率達 90% 以上,改善空氣質量。

——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材料: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的改性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膠凝材料,提高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物基 1,2 - 戊二醇:以玉米芯為原料,通過自主研發閉環生產工藝制備,具有天然抗菌、高效保濕及 100% 生物降解性,可廣泛應用于化妝品、農藥、醫藥及高端工業領域,相比傳統石油基材料,年處理廢棄物超 200 萬噸,碳減排約 75%,為環保型材料的應用提供新選擇。

8、海洋工程領域

——海洋結構用耐蝕材料:耐海水腐蝕、耐沖刷的金屬材料與復合材料,如耐蝕合金鋼、纖維增強塑料,用于海洋平臺、船舶、海底管道,提高海洋結構物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保障海洋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深海探測用高性能材料:鈦合金、高強鋼、陶瓷基復合材料用于深海探測器、水下機器人,滿足深海高壓、強腐蝕環境對材料的嚴苛要求,確保設備可靠運行,助力深海資源探測與開發。

——海洋新能源材料:風電葉片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潮汐能發電裝置用耐腐蝕金屬材料,推動海上風電、潮汐能發電等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9、智能裝備領域

——傳感器用敏感材料:壓電材料、熱敏材料、氣敏材料用于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提高傳感器靈敏度、響應速度與穩定性,實現對環境參數的精準感知與監測,為智能裝備提供準確的數據輸入。

——機器人關節用高性能材料:高強度鋁合金、碳纖維復合材料、工程塑料用于機器人關節、傳動部件,提高機器人運動性能與負載能力,降低自身重量,提升機器人的靈活性與工作效率。

——智能穿戴設備用柔性材料:柔性電路板、柔性顯示屏、柔性鋰離子電池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可穿戴醫療設備,提高智能穿戴設備舒適性、便攜性與功能性,滿足用戶對便捷、個性化智能設備的需求。

——本征阻燃半硬質三聚氰胺隔熱吸音緩沖材料:具有本征阻燃、隔熱、吸音、緩沖等特性,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配套部件等領域,填補國際空白,為智能裝備的安全運行與性能提升提供材料保障,可有效降低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噪音與熱量影響,提高設備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10、國防軍工領域

——隱身材料:雷達隱身材料、紅外隱身材料用于飛行器、艦艇、導彈,降低武器裝備雷達散射截面積與紅外輻射強度,提升隱身性能,增強作戰效能,使武器裝備在戰場上更具隱蔽性與生存能力。

——高性能武器裝備結構材料:高強度合金鋼、陶瓷裝甲材料、高性能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用于坦克裝甲、火炮身管、槍械,提高武器裝備防護性能與使用壽命,保障作戰人員安全,提升武器裝備的實戰性能。

——火工品與推進劑材料:高性能火工品材料、推進劑材料用于彈藥、火箭發動機,提高火工品安全性、可靠性與能量輸出,提升推進劑比沖、燃燒穩定性,增強武器裝備作戰性能,確保武器在復雜作戰環境下的有效使用。

——超高純金屬電積板和錠材:具有超高純度,雜質含量極低,可應用于國防軍工領域的電子器件、精密儀器等關鍵部件制造,能夠提高電子設備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以及信號傳輸質量,滿足國防軍工對高端材料的嚴格要求,為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與生產提供關鍵支撐。

(二)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的研究與儲備是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關鍵。

在納米材料領域,深入探索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如通過原位聚合方法,實現納米粒子在高性能聚合物基納米復合材料中的均勻分散,使拉伸強度提升50%以上,可應用于高端電子產品外殼及航空航天結構件,提升產品性能與質量;對于納米催化材料,精準調控納米粒子的尺寸、形貌及表面原子排列,將催化劑活性提高1倍以上,為化工、環保等領域的綠色生產工藝提供支撐,降低生產成本與環境污染。

量子材料作為極具潛力的前沿領域,量子點材料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的應用研究至關重要。制備高質量、高發光效率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單光子純度達到95%以上,將為構建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網絡奠定基礎;探索量子霍爾材料在新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開發基于量子霍爾效應的超低功耗電子器件,有望推動信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智能材料領域中,形狀記憶合金在航空航天領域可用于制作可重復展開的結構部件,形狀回復精度達到0.1mm以內,確保航空設備在復雜環境下的可靠運行;智能高分子材料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的藥物控釋系統,能夠實現藥物的精準釋放與長效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專欄2:前沿新材料創新培育計劃

計劃愿景:在納米材料、量子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領域取得20項以上核心技術突破,形成100項以上自主知識產權,實現20種以上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產與應用示范,推動我國前沿新材料產業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推進舉措: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級科研機構及頂尖高校,成立前沿新材料創新培育中心,匯聚國內外頂尖人才。設立前沿新材料基礎研究基金,每年投入5億元,支持100項前瞻性研究項目。建設前沿新材料中試基地,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工程化驗證平臺。

預期成果:

到2025年,完成創新培育中心與中試基地的建設,確定重點研究方向與項目;

2026-2028年,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突破與知識產權成果;

2029-2030年,實現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產與多領域應用示范。

具體工作任務包括開展納米材料在新能源電池電極材料中的應用研究,實現電池能量密度提升20%;研發基于量子點材料的高分辨率顯示技術,推動顯示行業的技術升級;開發智能材料在可穿戴設備中的自適應性調節功能,提升用戶體驗等。

(三)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是提升新材料產業創新能力的核心。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協同攻關。以高性能碳纖維研發為例,企業憑借自身在產業化需求把握和工程化經驗方面的優勢,提供市場導向與生產實踐反饋;高校和科研機構則利用其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能力,從材料的基礎理論、合成方法等層面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共建研發平臺、共享科研數據,打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共同推動碳纖維性能提升與成本降低,提高我國碳纖維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加強國家級新材料創新平臺建設刻不容緩。計劃新建5個國家新材料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配備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設施與專業人才隊伍。完善創新平臺運行機制,建立開放共享的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在不同主體間的高效流動與共享,避免重復研究,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大對新材料研發的資金投入,設立規模為1000億元的國家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新材料領域,拓寬產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發費用實行175%加計扣除政策,切實減輕企業研發負擔,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

專欄3: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促進工程

工程宗旨:認定100家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創新聯合體,培育5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構建完善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使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進入全球前5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達到3%以上。

具體行動:對認定的創新聯合體給予每家500-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支持其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建設10個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訓等一站式服務。

階段成效:

2026年,完成創新聯合體的認定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規劃;

2027-2028年,創新聯合體取得顯著技術突破,公共服務平臺高效運行;

2029-2030年,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成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重點推進的工作包括組織開展10次以上產學研用對接活動,促進創新主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支持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解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建設5個以上產業協同創新示范基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四)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

重點新材料的初期市場培育對于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完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將《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中的全部材料納入保險補償范圍,并將對應用企業的保費補貼比例提高至30%,有效降低用戶使用新材料的風險,消除其對新產品性能不確定性的擔憂,鼓勵企業積極嘗試使用新材料,推動新材料的市場推廣。建立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項目庫,每年遴選100個以上示范項目,給予每個項目500-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和土地、稅收等政策優惠,通過示范項目的引領作用,展示新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與效果,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支持企業應用新型電池材料、輕量化材料等,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新材料的需求。

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是規范市場、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涵蓋產品性能、測試方法、質量控制等方面,確保新材料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防止低質量產品擾亂市場秩序。開展新材料品牌建設行動,通過舉辦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品牌評選活動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品牌,提升我國新材料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專欄4:重點新材料市場培育專項行動

行動要點:設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50億元,實現保險補償機制對所有重點領域的全覆蓋。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培育30個以上國際知名的新材料品牌,使新材料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實施路徑:建設10個國家級新材料標準驗證與測試平臺,加快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開展“中國新材料品牌100強”評選活動,對上榜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包括優先項目審批、稅收減免等。

預期成果:

2026年,專項資金到位,標準驗證與測試平臺啟動建設,品牌評選活動開展;

2027-2028年,保險補償機制全面發揮作用,一批重要標準發布實施,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2029-2030年,市場培育取得顯著成效,新材料市場規范有序,品牌競爭力大幅增強。

具體工作包括建立重點新材料市場推廣聯盟,組織企業開展聯合推廣活動;開展標準宣貫培訓,提高企業對標準的執行能力;對入選品牌100強的企業提供一對一品牌培育指導服務。

(五)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

重點新材料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組織實施專項攻關。在高性能纖維制造領域,研發高精度、連續化的纖維紡絲裝備,將纖維直徑偏差控制在±0.3μm以內,確保纖維質量的高度穩定性,滿足高端應用對纖維品質的嚴格要求;開發高效的纖維表面處理工藝,如采用等離子體處理等先進技術,增強纖維與基體的界面結合強度30%以上,提升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

先進半導體材料制備領域,極紫外光刻(EUV)裝備核心技術的突破至關重要,實現光刻分辨率達到5nm以下,才能滿足芯片制造不斷向高精度、高集成度發展的需求;研發大尺寸半導體晶體生長設備,提高單晶硅、碳化硅等晶體的生長質量和尺寸,例如將8英寸碳化硅單晶的缺陷密度降低至10³/cm²以下,為半導體產業的升級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在新材料成型加工領域,大力推廣應用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開發適用于多種材料的3D打印裝備和工藝,實現復雜結構零部件的快速制造,打印精度達到0.05mm,拓展新材料的應用場景;發展先進的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如自動化纖維鋪放、樹脂傳遞模塑成型等,提高復合材料制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將生產周期縮短4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

專欄5: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攻堅計劃

攻堅目標:突破80項以上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技術瓶頸,實現50種以上專用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的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解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裝備與工藝制約問題。

執行策略:設立100個關鍵工藝與裝備研發專項,每個專項給予2000-8000萬元資金支持。建設5個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共性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

時間規劃:

2026年,完成工作專班組建與專項規劃制定,啟動研發工作;

2027-2028年,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部分裝備實現樣機制造;

2029年,實現30種以上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優化取得顯著成效;

2030年,全面完成攻堅任務,工藝與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體任務包括研發高性能纖維的新型成纖工藝,實現纖維生產效率提高60%;攻克半導體芯片制造的高精度刻蝕工藝裝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開發適用于大型復合材料構件的自動化成型裝備,提高生產效率50%以上。

(六)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

構建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需加快推進,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加強基礎標準研究制定,統一新材料術語、符號、分類等基礎標準,為產業內的交流合作與技術研發提供統一的語言和規范,避免因標準不統一導致的誤解和重復勞動,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重點新材料產品,制定詳盡的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明確產品性能指標、質量要求和應用規范,例如制定高性能鋁合金擠壓型材的產品標準,規定其力學性能、化學成分、尺寸精度等關鍵指標,以及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不同領域的應用標準,確保產品在各種復雜應用場景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加強標準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協同至關重要。及時將新技術、新成果納入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廣泛應用,使標準成為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有力工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推動我國新材料標準走向世界,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規范產品性能指標與測試方法,提高我國稀土永磁材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定價權。

專欄6: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工程目標: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其中包括100項以上國際標準提案,建立健全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使我國成為全球新材料標準的重要引領者,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國際話語權。

實施步驟:建設20個新材料標準創新基地,開展標準研究與創新實踐。設立標準制定專項基金,每年投入10億元,支持關鍵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階段成果:

2026年,完成標準體系框架設計,啟動標準制定與創新基地建設;

2027-2028年,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創新基地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9-2030年,完成標準體系建設,主導制定多項國際標準,我國在新材料標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具體工作任務包括制定先進半導體材料的國際測試標準,引領行業發展;建立新材料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及時納入新技術成果;開展標準國際化推廣活動,提高我國標準的國際認可度。

(七)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材料產業深度融合,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建設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信息在全產業鏈的實時共享和協同運作,大幅提高產業運行效率,通過平臺可使供應鏈響應時間縮短50%以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新材料研發數據、市場數據、應用數據等海量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為企業研發決策、市場開拓提供精準支持,例如通過分析市場需求數據,引導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新材料產品,可將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以上,提高企業創新的成功率和市場適應性。

開展人工智能輔助新材料研發具有巨大潛力。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新材料性能、優化材料配方和工藝參數,能夠有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研發效率可提高40%以上,加速新材料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推廣智能制造在新材料產業中的應用,建設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質量在線監測和設備故障預測維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產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專欄7:“互聯網+”新材料融合發展專項行動

行動核心:培育100家“互聯網+”新材料示范企業,建設5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

推進策略: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示范企業給予300-5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國家級產業互聯網平臺給予重點建設支持。開展“互聯網+”新材料應用場景大賽,激發企業創新應用活力。

時間安排:

2026年,確定示范企業名單與平臺建設方案,啟動專項行動;

2027-2028年,示范企業取得顯著成效,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成并投入運營;

2029-2030年,“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成熟,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中廣泛應用,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創新變革。

具體任務包括支持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與新材料企業建設1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材料龍頭企業基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協同制造在先進鋼鐵、先進有色金屬、先進硅材料、先進建材、先進碳材料、先進化工材料建設6個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建設10個以上新材料領域新技術5G+工業場景、3個以上智能工廠。同時,依托平臺探索自然語言、材料語言深度融合的新材料垂類大模型開發,對平臺運營和新材料垂類模型開發給予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

(八)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

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領軍企業,是提升產業整體實力的關鍵。支持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式做大做強。每年遴選5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新材料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如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拓展市場份額,培育出10家以上營收超100億元的領軍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專注細分領域,打造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培育出1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例如,在高性能纖維細分領域,培育專注于芳綸纖維研發生產的專精特新企業,憑借其獨特技術與高品質產品占據細分市場領先地位。

加強新材料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新材料人才培養工程”,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回國創業,如為引進的頂尖人才提供科研啟動資金、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每年引進海外高端人才200名以上。加強產學研用人才交流合作,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互聘、聯合培養等活動,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每年培養復合型人才1000名以上。

專欄8:新材料企業與人才培育計劃

培育愿景:培育出5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企業,培養和引進5000名以上新材料領域高層次人才,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材料人才隊伍,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各類人才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具體措施:設立新材料企業培育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30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并購重組等發展活動。建設20個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多層次人才培訓,包括高端人才研修、專業技能培訓等。

成果預期:

2026年,完成企業培育名單確定與人才培養基地規劃建設;

2027-2028年,企業發展成效顯著,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和引進大量人才;

2029-2030年,實現培育目標,我國新材料企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人才隊伍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工作任務還包括建立新材料企業成長跟蹤服務機制,為培育企業提供一對一咨詢服務;開展人才交流對接活動,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人才的流動與合作;對在新材料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九)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優化新材料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向資源優勢地區、產業基礎較好地區集聚,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是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環渤海地區,憑借其在科研資源、工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重點發展高端裝備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用新材料,打造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創新高地,建設5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產值占地區新材料總產值的60%以上。園區內形成從原材料供應、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如北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用新材料研發創新,天津側重于高端裝備用新材料的產業化生產,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在長三角地區,依托其在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產業優勢,培育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例如,江蘇在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通過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高性能纖維的規模化生產與復合材料的創新應用,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上海則在先進半導體材料方面,憑借強大的科研力量與產業配套,不斷突破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

專欄9: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工程

工程目標:打造10個以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30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產值占全國新材料總產值的7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協同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空間格局。

實施路徑:制定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標準與產業集群培育指南,引導各地科學規劃產業發展。設立產業集聚發展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50億元,對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給予資金支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產業鏈招商等。

階段成果:

2026年,完成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規劃布局,啟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

2027-2028年,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建設初見成效,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

2029-2030年,實現工程目標,我國新材料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產業集群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具體工作包括開展產業集群發展水平評估,對優秀產業集群給予政策傾斜;組織產業園區間的交流合作活動,推廣先進經驗;加強產業集群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服務能力與效率,促進企業間的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國務院牽頭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將新材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組建國家新材料專家咨詢委員會,開展戰略研判和路徑優化。

(二)加大政策支持

財稅支持:設立新材料產業基金(規模500億元),對重點項目給予30%資本金補助。延續新材料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金融支持:鼓勵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支持企業在科創板、北交所上市,推行“科技保險+信貸”聯動模式。

(三)強化人才培育

實施“材料人才專項計劃”,培養100名戰略科學家、1000名青年領軍人才。在高校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拔尖計劃,推行“產學研用”聯合培養。

(四)完善標準體系

建立“新材料標準領航工程”,制修訂800項關鍵標準,推動200項標準國際互認。建設國家新材料標準數據庫,實現“一次檢測、全球互認”。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十五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2025-08-13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新材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石與先導,是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對推動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新材料產業發展藍圖,依據國家“十五五”規劃綱要總體部署和《中國制造2035》戰略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產業背景與發展形勢

(一)“十四五”發展回顧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總產值突破8.2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關鍵戰略材料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前沿新材料研發與產業化步伐加快。

——成就:在超高強度鋼、高性能碳纖維、半導體硅片、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和規?;瘧?;材料基因組、增材制造等新方法應用深化;國家級新材料平臺建設取得成效;產業集聚效應增強,形成若干特色產業集群。

——挑戰:部分高端材料(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膠、高純度靶材、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單晶葉片、高性能醫用植入材料)仍受制于人;關鍵核心工藝裝備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材料設計-制備-應用一體化協同不足;標準、測試評價體系尚需完善;原始創新能力與頂尖人才團隊仍需加強;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增大。

(二)“十五五”面臨形勢

全球新材料科技競爭空前激烈,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新材料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研發范式加速變革(如AI for Materials)。主要經濟體紛紛強化戰略布局,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成為焦點。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和未來產業(量子信息、類腦智能、深海空天開發等)的蓬勃發展,對新材料的性能、可靠性、綠色化提出更高要求。必須搶抓機遇,系統布局,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推動新材料產業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創新驅動、需求牽引、綠色低碳、開放協同。以提升關鍵戰略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前沿新材料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規模應用”全鏈條發展生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緊密對接國家重大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健康需求,加速新材料迭代應用與市場培育。

企業主體,協同融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推動軍民融合、兩化融合。

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貫穿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環境友好材料與綠色制備工藝,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系統布局,重點突破。統籌規劃,分類施策,集中資源攻克“卡脖子”材料,培育壯大前沿新材料。

(三)發展目標(到2030年)

保障能力顯著躍升。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達到80%以上,前沿新材料形成一批全球領先原創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所需核心材料實現自主可控。

創新能力全球并跑。新材料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突破50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創新高地,材料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

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20個以上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國際領先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綠色智能深度轉型。材料生產過程的能耗、排放強度顯著下降,智能制造新模式廣泛應用,綠色低碳材料占比大幅提升。

生態體系健全完善。新材料標準、測試評價、計量、認證、數據共享等支撐體系與國際接軌,產業政策環境更加優化。

 

三、重點發展方向

(一)先進基礎材料

——先進鋼鐵材料:超高強度汽車鋼、高耐蝕海工鋼、特種裝備用鋼、高等級電工鋼、高性能工模具鋼、綠色低碳冶金技術產品(如氫冶金鋼)。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強高韌鋁合金(航空鋁材、汽車輕量化用鋁)、高性能鎂合金、鈦合金(寬幅板材、精密型材)、銅基電子材料、稀有金屬功能材料。

——先進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烴(茂金屬聚乙烯/聚丙烯)、特種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聚酰亞胺PI等)、高性能合成橡膠、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電子級化學品、高純試劑。

——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特種玻璃(顯示玻璃基板、藥用玻璃)、特種陶瓷(結構陶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節能、防火、隔音)。

(二)關鍵戰略材料

高端裝備用特種材料:高溫合金(單晶葉片、粉末冶金盤)、耐蝕合金、高強輕型合金(鋁鋰合金、鈦鋁系合金)、金屬基/陶瓷基復合材料(CMC)、極端環境服役材料(超低溫、強輻射)。

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

——集成電路材料:大尺寸硅片(300mm及以上)、碳化硅/氮化鎵襯底與外延片、高純金屬靶材(Cu,Co,Ru等)、先進光刻膠及配套試劑(ArFi,EUV)、電子特氣、高精度拋光材料、先進封裝材料(Fan-out,3DIC用)。

——新型顯示材料:OLED發光/傳輸/注入材料、量子點材料、Micro-LED外延與巨量轉移材料、柔性顯示基板材料。

新能源材料:

——電池材料:高比能高安全鋰離子電池材料(高鎳/無鈷正極、硅碳/鋰金屬負極、固態電解質)、鈉離子電池材料、液流電池材料、氫能材料(高效電解水催化劑、高密度儲氫材料、高性能燃料電池膜電極及質子交換膜)。

——光伏材料:高效晶硅電池材料(N型硅片、新型金屬化漿料)、鈣鈦礦電池材料(穩定性提升)、薄膜光伏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高端植入器械材料(可降解金屬/高分子骨修復材料、人工關節表面涂層、心臟瓣膜材料)、組織工程支架材料、藥物緩控釋材料、醫用級增材制造材料(鈦粉、生物墨水)、高端診斷試劑關鍵材料。

節能環保材料: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反滲透、氣體分離)、高效催化材料(汽車尾氣凈化、工業脫硝)、環境修復材料、高溫多孔材料、高效絕熱材料、永磁節能材料。

(三)前沿新材料

——低維與智能材料:石墨烯(規?;苽渑c器件應用)、碳納米管、M-Xenes、智能響應材料(形狀記憶、自修復、壓電/熱電)、仿生材料。

——量子信息材料:量子點、拓撲絕緣體、量子磁性材料、單光子源/探測器材料。

——先進能源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室溫超導探索)、熱電轉換材料、新型核能材料(耐輻照、嬗變)。

——生物基與可持續材料: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生物基單體、CO?基材料、可持續回收設計材料。

——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計算/實驗/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研發新范式。

 

四、重點任務與重大工程

(一)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

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及關鍵領域的迫切需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新材料。

航空航天領域對材料性能要求極高,如航空發動機需新型高溫合金,其在1100℃高溫下,持久強度達120MPa以上,抗氧化性能提升30%,以增強發動機熱效率與可靠性;飛行器結構用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纖維強度要達7GPa,模量達350GPa,助力減輕飛行器重量,增加有效載荷與續航里程。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進步依賴于新材料突破,動力電池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鎳含量需提至90%以上,能量密度達300Wh/kg;輕量化鋁合金材料要研發出屈服強度≥350MPa且沖壓成型性能優良的板材,用于汽車車身及零部件制造,降低整車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電子信息領域,集成電路制造用12英寸超高純硅片純度要達11N(99.999999999%);5G通信基站的高性能射頻前端材料,需實現低插損(≤0.5dB)、高隔離度(≥40dB),保障信號傳輸質量。

專欄 1:重點領域新材料攻堅專項行動

1、航空航天領域

——高溫合金材料:用于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的鎳基單晶高溫合金,在 1200℃高溫下,持久強度提升 20%,抗熱腐蝕性能提高 30%,滿足航空發動機在極端工況下的穩定運行需求。

——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于飛行器機翼、機身等主承力結構件,拉伸強度提高 20%,密度降低 10%,在保障結構強度的同時,實現航空航天結構的輕量化,提升飛行器的性能與燃油效率。

——輕質高溫結構陶瓷材料:如碳化硅、氮化硅等,用于航空發動機燃燒室、渦輪葉片等部件,降低部件重量 15%,大幅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增強航空發動機的性能表現。

——航空用 SiC/SiC 復合材料:密度 2.5 - 2.9g/cm³,室溫拉伸強度≥250MPa,1300℃拉伸強度≥200MPa,強度保持率≥80%(1300℃、120MPa 應力下氧氣環境熱處理 500 小時),具備優異的耐高溫、高強度性能,適用于航空發動機高溫部件及飛行器熱防護系統。

——高性能航空航天石墨密封材料及制品:具備出色的密封性能、耐高溫性能及化學穩定性,可在高溫、高壓、高轉速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確保航空航天設備的安全運行,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飛行器液壓系統等關鍵部位。

——航天用高性能厚壁管材:抗拉強度≥510MPa,屈服強度≥420MPa,延伸率≥8%,殘余應力小于 40MPa,超聲波符合相關標準,具有高強度、良好韌性和低殘余應力等特點,適用于航天領域的特殊管道需求,如推進劑輸送管道等,保障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

2、新能源汽車領域

——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材料:研發鎳含量≥95% 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與硅基負極材料,搭配高電壓電解液,實現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350Wh/kg,循環壽命超 2000 次,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與電池使用壽命。

——汽車輕量化鋁合金材料:6 系、7 系鋁合金用于汽車車身及底盤,屈服強度達 400MPa 以上,延伸率≥12%,實現汽車零部件減重 20% - 30%,有效降低整車重量,提升新能源汽車的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突破質子交換膜、催化劑、氣體擴散層等技術,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30%,耐久性提升至 5000 小時以上,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進程,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半固態工藝鎂合金:通過半固態工藝提升了鎂合金的強度、延伸率和耐腐蝕性能,為新能源汽車部件的性能提升與輕量化提供新方案,有助于降低整車能耗與提高續航能力。

3、電子信息領域

——集成電路制造關鍵材料:實現 12 英寸超高純硅片(純度≥11N)國產化量產,開發 193nm 浸沒式光刻膠及配套材料,光刻分辨率達 28nm 以下,滿足集成電路制造不斷向高精度、高集成度發展的需求,助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同時要關注高純試劑、電子氣體、拋光材料、靶材、掩模板等集成電路其他關鍵材料。先進封裝材料包括 IC 載板、電鍍液、環氧塑封料、電子膠粘劑、硅微粉、臨時鍵合膠等,IC 載板作為芯片與外部電路的連接載體,需具備高精度布線能力;環氧塑封料需兼具絕緣、散熱和機械保護功能,保障封裝后芯片的穩定運行。

——新型顯示材料:高性能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材料、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材料,提升顯示面板發光效率、對比度與色彩飽和度,OLED 材料發光效率提高 20%,QLED 材料色彩純度提升 15%,為電子顯示產品帶來更優質的視覺體驗。

——5G 通信關鍵材料:氮化鎵(GaN)、碳化硅(SiC)等用于 5G 基站射頻前端,實現射頻芯片高功率、高效率、低噪聲性能,插損降低至 0.3dB 以下,增強通信信號質量與傳輸距離,保障 5G 通信網絡的高效穩定運行。

——電子級超細高純球形二氧化硅:具有高純度、低雜質含量、良好的球形度和分散性等特點,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封裝、電子基板、電子陶瓷等領域,可提高電子器件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以及散熱性能,是電子信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4、生物醫藥領域

——生物可降解醫用材料: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用于可吸收縫合線、組織工程支架、藥物緩釋載體,精準控制降解速率與力學性能,滿足不同醫療場景需求,減少患者二次手術痛苦,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

——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鈦合金、鈷鉻合金、氧化鋯陶瓷等用于人工關節、心臟支架、牙科種植體,具備優良生物相容性、耐腐蝕性與力學性能,延長醫療器械使用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診斷試劑關鍵材料:量子點、金納米粒子、適配體等用于體外診斷試劑,提高靈敏度、特異性與檢測速度,實現疾病早期精準診斷,為疾病的及時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采用三元成分組合設計與超低溫 3D 打印制備工藝,攻克材料降解速率調控、力學性能匹配及成骨活性誘導難題,為臨床骨缺損修復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填補國內鎂基骨修復材料領域技術空白。

5、交通運輸領域

——軌道交通輕量化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鋁合金復合材料用于軌道交通車輛車體、轉向架,降低車輛自重 15% - 20%,提高列車運行速度與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具備良好防火、隔音性能,提升乘客乘坐體驗。

——汽車高性能輪胎材料:新型橡膠材料與增強纖維材料用于汽車高性能輪胎,耐磨性提高 25%,抗濕滑性能提升 15%,滾動阻力降低 10%,降低汽車油耗,保障行駛安全。

——船舶用高性能防腐材料:高性能防腐涂料與金屬涂層材料用于船舶船體、甲板、設備,提高海洋環境下耐腐蝕性能,延長船舶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 30% 以上,確保船舶長期安全運行。

——空風裝置用高性能管材:抗拉強度≥270MPa,屈服強度≥110MPa,延伸率≥12%,超聲波符合 A 級,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質量穩定性,適用于軌道交通、汽車等交通工具的通風系統,保障空氣流通的順暢與設備的正常運行。

6、能源電力領域

——高效光伏電池材料:新型鈣鈦礦光伏電池材料、高效多結太陽能電池材料,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鈣鈦礦光伏電池效率達 28% 以上,多結太陽能電池效率突破 35%,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推動太陽能能源的廣泛應用。

——大容量儲能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的電極材料、電解液材料與隔膜材料,提升儲能電池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與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 300Wh/kg 以上,循環壽命超 3000 次,滿足能源存儲與穩定供應需求。

——電力傳輸用超導材料:突破高溫超導帶材大規模制備技術,應用于電力傳輸、儲能、電機等,降低電力傳輸損耗 20% - 30%,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與可靠性,促進能源高效傳輸與利用。

——大規格高性能鋁合金儲氫管材:抗拉強度≥310MPa,屈服強度≥264MPa,延伸率≥12%,超聲波符合 A 級,循環打壓次數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具備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儲氫性能,適用于氫氣的儲存與運輸,為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7、環保領域

——高效污水處理材料:超濾膜、反滲透膜、活性炭纖維、光催化材料等用于污水處理,對重金屬離子、有機污染物去除率達 95% 以上,高效凈化水質,助力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環境保護。

——大氣污染治理材料:蜂窩狀催化劑、分子篩吸附劑用于工業廢氣處理、汽車尾氣凈化,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氮氧化物去除率達 85% 以上,揮發性有機物去除率達 90% 以上,改善空氣質量。

——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材料: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的改性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膠凝材料,提高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生物基 1,2 - 戊二醇:以玉米芯為原料,通過自主研發閉環生產工藝制備,具有天然抗菌、高效保濕及 100% 生物降解性,可廣泛應用于化妝品、農藥、醫藥及高端工業領域,相比傳統石油基材料,年處理廢棄物超 200 萬噸,碳減排約 75%,為環保型材料的應用提供新選擇。

8、海洋工程領域

——海洋結構用耐蝕材料:耐海水腐蝕、耐沖刷的金屬材料與復合材料,如耐蝕合金鋼、纖維增強塑料,用于海洋平臺、船舶、海底管道,提高海洋結構物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保障海洋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深海探測用高性能材料:鈦合金、高強鋼、陶瓷基復合材料用于深海探測器、水下機器人,滿足深海高壓、強腐蝕環境對材料的嚴苛要求,確保設備可靠運行,助力深海資源探測與開發。

——海洋新能源材料:風電葉片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潮汐能發電裝置用耐腐蝕金屬材料,推動海上風電、潮汐能發電等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9、智能裝備領域

——傳感器用敏感材料:壓電材料、熱敏材料、氣敏材料用于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提高傳感器靈敏度、響應速度與穩定性,實現對環境參數的精準感知與監測,為智能裝備提供準確的數據輸入。

——機器人關節用高性能材料:高強度鋁合金、碳纖維復合材料、工程塑料用于機器人關節、傳動部件,提高機器人運動性能與負載能力,降低自身重量,提升機器人的靈活性與工作效率。

——智能穿戴設備用柔性材料:柔性電路板、柔性顯示屏、柔性鋰離子電池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可穿戴醫療設備,提高智能穿戴設備舒適性、便攜性與功能性,滿足用戶對便捷、個性化智能設備的需求。

——本征阻燃半硬質三聚氰胺隔熱吸音緩沖材料:具有本征阻燃、隔熱、吸音、緩沖等特性,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配套部件等領域,填補國際空白,為智能裝備的安全運行與性能提升提供材料保障,可有效降低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噪音與熱量影響,提高設備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10、國防軍工領域

——隱身材料:雷達隱身材料、紅外隱身材料用于飛行器、艦艇、導彈,降低武器裝備雷達散射截面積與紅外輻射強度,提升隱身性能,增強作戰效能,使武器裝備在戰場上更具隱蔽性與生存能力。

——高性能武器裝備結構材料:高強度合金鋼、陶瓷裝甲材料、高性能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用于坦克裝甲、火炮身管、槍械,提高武器裝備防護性能與使用壽命,保障作戰人員安全,提升武器裝備的實戰性能。

——火工品與推進劑材料:高性能火工品材料、推進劑材料用于彈藥、火箭發動機,提高火工品安全性、可靠性與能量輸出,提升推進劑比沖、燃燒穩定性,增強武器裝備作戰性能,確保武器在復雜作戰環境下的有效使用。

——超高純金屬電積板和錠材:具有超高純度,雜質含量極低,可應用于國防軍工領域的電子器件、精密儀器等關鍵部件制造,能夠提高電子設備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以及信號傳輸質量,滿足國防軍工對高端材料的嚴格要求,為先進武器裝備的研發與生產提供關鍵支撐。

(二)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的研究與儲備是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關鍵。

在納米材料領域,深入探索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如通過原位聚合方法,實現納米粒子在高性能聚合物基納米復合材料中的均勻分散,使拉伸強度提升50%以上,可應用于高端電子產品外殼及航空航天結構件,提升產品性能與質量;對于納米催化材料,精準調控納米粒子的尺寸、形貌及表面原子排列,將催化劑活性提高1倍以上,為化工、環保等領域的綠色生產工藝提供支撐,降低生產成本與環境污染。

量子材料作為極具潛力的前沿領域,量子點材料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的應用研究至關重要。制備高質量、高發光效率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單光子純度達到95%以上,將為構建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網絡奠定基礎;探索量子霍爾材料在新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開發基于量子霍爾效應的超低功耗電子器件,有望推動信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智能材料領域中,形狀記憶合金在航空航天領域可用于制作可重復展開的結構部件,形狀回復精度達到0.1mm以內,確保航空設備在復雜環境下的可靠運行;智能高分子材料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的藥物控釋系統,能夠實現藥物的精準釋放與長效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專欄2:前沿新材料創新培育計劃

計劃愿景:在納米材料、量子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領域取得20項以上核心技術突破,形成100項以上自主知識產權,實現20種以上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產與應用示范,推動我國前沿新材料產業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推進舉措: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級科研機構及頂尖高校,成立前沿新材料創新培育中心,匯聚國內外頂尖人才。設立前沿新材料基礎研究基金,每年投入5億元,支持100項前瞻性研究項目。建設前沿新材料中試基地,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工程化驗證平臺。

預期成果:

到2025年,完成創新培育中心與中試基地的建設,確定重點研究方向與項目;

2026-2028年,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突破與知識產權成果;

2029-2030年,實現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產與多領域應用示范。

具體工作任務包括開展納米材料在新能源電池電極材料中的應用研究,實現電池能量密度提升20%;研發基于量子點材料的高分辨率顯示技術,推動顯示行業的技術升級;開發智能材料在可穿戴設備中的自適應性調節功能,提升用戶體驗等。

(三)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是提升新材料產業創新能力的核心。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協同攻關。以高性能碳纖維研發為例,企業憑借自身在產業化需求把握和工程化經驗方面的優勢,提供市場導向與生產實踐反饋;高校和科研機構則利用其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能力,從材料的基礎理論、合成方法等層面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共建研發平臺、共享科研數據,打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共同推動碳纖維性能提升與成本降低,提高我國碳纖維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加強國家級新材料創新平臺建設刻不容緩。計劃新建5個國家新材料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配備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設施與專業人才隊伍。完善創新平臺運行機制,建立開放共享的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在不同主體間的高效流動與共享,避免重復研究,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大對新材料研發的資金投入,設立規模為1000億元的國家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新材料領域,拓寬產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發費用實行175%加計扣除政策,切實減輕企業研發負擔,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

專欄3: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促進工程

工程宗旨:認定100家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創新聯合體,培育5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構建完善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使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進入全球前5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達到3%以上。

具體行動:對認定的創新聯合體給予每家500-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支持其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建設10個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訓等一站式服務。

階段成效:

2026年,完成創新聯合體的認定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規劃;

2027-2028年,創新聯合體取得顯著技術突破,公共服務平臺高效運行;

2029-2030年,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成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重點推進的工作包括組織開展10次以上產學研用對接活動,促進創新主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支持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解決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建設5個以上產業協同創新示范基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四)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

重點新材料的初期市場培育對于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完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將《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中的全部材料納入保險補償范圍,并將對應用企業的保費補貼比例提高至30%,有效降低用戶使用新材料的風險,消除其對新產品性能不確定性的擔憂,鼓勵企業積極嘗試使用新材料,推動新材料的市場推廣。建立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項目庫,每年遴選100個以上示范項目,給予每個項目500-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和土地、稅收等政策優惠,通過示范項目的引領作用,展示新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與效果,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支持企業應用新型電池材料、輕量化材料等,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新材料的需求。

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是規范市場、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涵蓋產品性能、測試方法、質量控制等方面,確保新材料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防止低質量產品擾亂市場秩序。開展新材料品牌建設行動,通過舉辦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品牌評選活動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品牌,提升我國新材料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附加值,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專欄4:重點新材料市場培育專項行動

行動要點:設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50億元,實現保險補償機制對所有重點領域的全覆蓋。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培育30個以上國際知名的新材料品牌,使新材料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實施路徑:建設10個國家級新材料標準驗證與測試平臺,加快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開展“中國新材料品牌100強”評選活動,對上榜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包括優先項目審批、稅收減免等。

預期成果:

2026年,專項資金到位,標準驗證與測試平臺啟動建設,品牌評選活動開展;

2027-2028年,保險補償機制全面發揮作用,一批重要標準發布實施,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2029-2030年,市場培育取得顯著成效,新材料市場規范有序,品牌競爭力大幅增強。

具體工作包括建立重點新材料市場推廣聯盟,組織企業開展聯合推廣活動;開展標準宣貫培訓,提高企業對標準的執行能力;對入選品牌100強的企業提供一對一品牌培育指導服務。

(五)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

重點新材料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組織實施專項攻關。在高性能纖維制造領域,研發高精度、連續化的纖維紡絲裝備,將纖維直徑偏差控制在±0.3μm以內,確保纖維質量的高度穩定性,滿足高端應用對纖維品質的嚴格要求;開發高效的纖維表面處理工藝,如采用等離子體處理等先進技術,增強纖維與基體的界面結合強度30%以上,提升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

先進半導體材料制備領域,極紫外光刻(EUV)裝備核心技術的突破至關重要,實現光刻分辨率達到5nm以下,才能滿足芯片制造不斷向高精度、高集成度發展的需求;研發大尺寸半導體晶體生長設備,提高單晶硅、碳化硅等晶體的生長質量和尺寸,例如將8英寸碳化硅單晶的缺陷密度降低至10³/cm²以下,為半導體產業的升級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在新材料成型加工領域,大力推廣應用增材制造(3D打?。┘夹g,開發適用于多種材料的3D打印裝備和工藝,實現復雜結構零部件的快速制造,打印精度達到0.05mm,拓展新材料的應用場景;發展先進的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如自動化纖維鋪放、樹脂傳遞模塑成型等,提高復合材料制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將生產周期縮短4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

專欄5: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攻堅計劃

攻堅目標:突破80項以上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技術瓶頸,實現50種以上專用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的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解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裝備與工藝制約問題。

執行策略:設立100個關鍵工藝與裝備研發專項,每個專項給予2000-8000萬元資金支持。建設5個新材料關鍵工藝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共性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

時間規劃:

2026年,完成工作專班組建與專項規劃制定,啟動研發工作;

2027-2028年,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部分裝備實現樣機制造;

2029年,實現30種以上裝備的國產化替代,關鍵工藝優化取得顯著成效;

2030年,全面完成攻堅任務,工藝與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具體任務包括研發高性能纖維的新型成纖工藝,實現纖維生產效率提高60%;攻克半導體芯片制造的高精度刻蝕工藝裝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開發適用于大型復合材料構件的自動化成型裝備,提高生產效率50%以上。

(六)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

構建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需加快推進,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加強基礎標準研究制定,統一新材料術語、符號、分類等基礎標準,為產業內的交流合作與技術研發提供統一的語言和規范,避免因標準不統一導致的誤解和重復勞動,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重點新材料產品,制定詳盡的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明確產品性能指標、質量要求和應用規范,例如制定高性能鋁合金擠壓型材的產品標準,規定其力學性能、化學成分、尺寸精度等關鍵指標,以及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不同領域的應用標準,確保產品在各種復雜應用場景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加強標準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協同至關重要。及時將新技術、新成果納入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廣泛應用,使標準成為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有力工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推動我國新材料標準走向世界,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規范產品性能指標與測試方法,提高我國稀土永磁材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定價權。

專欄6: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工程目標:制定和修訂500項以上重點新材料標準,其中包括100項以上國際標準提案,建立健全覆蓋新材料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使我國成為全球新材料標準的重要引領者,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國際話語權。

實施步驟:建設20個新材料標準創新基地,開展標準研究與創新實踐。設立標準制定專項基金,每年投入10億元,支持關鍵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階段成果:

2026年,完成標準體系框架設計,啟動標準制定與創新基地建設;

2027-2028年,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創新基地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9-2030年,完成標準體系建設,主導制定多項國際標準,我國在新材料標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具體工作任務包括制定先進半導體材料的國際測試標準,引領行業發展;建立新材料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及時納入新技術成果;開展標準國際化推廣活動,提高我國標準的國際認可度。

(七)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材料產業深度融合,是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建設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信息在全產業鏈的實時共享和協同運作,大幅提高產業運行效率,通過平臺可使供應鏈響應時間縮短50%以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新材料研發數據、市場數據、應用數據等海量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為企業研發決策、市場開拓提供精準支持,例如通過分析市場需求數據,引導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新材料產品,可將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以上,提高企業創新的成功率和市場適應性。

開展人工智能輔助新材料研發具有巨大潛力。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新材料性能、優化材料配方和工藝參數,能夠有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研發效率可提高40%以上,加速新材料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推廣智能制造在新材料產業中的應用,建設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質量在線監測和設備故障預測維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產品不良率降低50%以上,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專欄7:“互聯網+”新材料融合發展專項行動

行動核心:培育100家“互聯網+”新材料示范企業,建設5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

推進策略: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示范企業給予300-5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國家級產業互聯網平臺給予重點建設支持。開展“互聯網+”新材料應用場景大賽,激發企業創新應用活力。

時間安排:

2026年,確定示范企業名單與平臺建設方案,啟動專項行動;

2027-2028年,示范企業取得顯著成效,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成并投入運營;

2029-2030年,“互聯網+”新材料產業生態成熟,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中廣泛應用,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創新變革。

具體任務包括支持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與新材料企業建設1個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材料龍頭企業基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協同制造在先進鋼鐵、先進有色金屬、先進硅材料、先進建材、先進碳材料、先進化工材料建設6個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建設10個以上新材料領域新技術5G+工業場景、3個以上智能工廠。同時,依托平臺探索自然語言、材料語言深度融合的新材料垂類大模型開發,對平臺運營和新材料垂類模型開發給予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

(八)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

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領軍企業,是提升產業整體實力的關鍵。支持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式做大做強。每年遴選5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新材料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如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拓展市場份額,培育出10家以上營收超100億元的領軍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專注細分領域,打造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培育出1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例如,在高性能纖維細分領域,培育專注于芳綸纖維研發生產的專精特新企業,憑借其獨特技術與高品質產品占據細分市場領先地位。

加強新材料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新材料人才培養工程”,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回國創業,如為引進的頂尖人才提供科研啟動資金、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每年引進海外高端人才200名以上。加強產學研用人才交流合作,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互聘、聯合培養等活動,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每年培養復合型人才1000名以上。

專欄8:新材料企業與人才培育計劃

培育愿景:培育出5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企業,培養和引進5000名以上新材料領域高層次人才,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材料人才隊伍,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各類人才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具體措施:設立新材料企業培育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30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并購重組等發展活動。建設20個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多層次人才培訓,包括高端人才研修、專業技能培訓等。

成果預期:

2026年,完成企業培育名單確定與人才培養基地規劃建設;

2027-2028年,企業發展成效顯著,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和引進大量人才;

2029-2030年,實現培育目標,我國新材料企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人才隊伍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工作任務還包括建立新材料企業成長跟蹤服務機制,為培育企業提供一對一咨詢服務;開展人才交流對接活動,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人才的流動與合作;對在新材料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九)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優化新材料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向資源優勢地區、產業基礎較好地區集聚,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是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環渤海地區,憑借其在科研資源、工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重點發展高端裝備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用新材料,打造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創新高地,建設5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產值占地區新材料總產值的60%以上。園區內形成從原材料供應、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如北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用新材料研發創新,天津側重于高端裝備用新材料的產業化生產,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在長三角地區,依托其在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產業優勢,培育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例如,江蘇在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通過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高性能纖維的規?;a與復合材料的創新應用,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上海則在先進半導體材料方面,憑借強大的科研力量與產業配套,不斷突破關鍵技術,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

專欄9: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工程

工程目標:打造10個以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30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產值占全國新材料總產值的7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協同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空間格局。

實施路徑:制定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標準與產業集群培育指南,引導各地科學規劃產業發展。設立產業集聚發展專項資金,每年規模為50億元,對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給予資金支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產業鏈招商等。

階段成果:

2026年,完成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規劃布局,啟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

2027-2028年,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建設初見成效,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

2029-2030年,實現工程目標,我國新材料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產業集群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具體工作包括開展產業集群發展水平評估,對優秀產業集群給予政策傾斜;組織產業園區間的交流合作活動,推廣先進經驗;加強產業集群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服務能力與效率,促進企業間的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國務院牽頭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將新材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組建國家新材料專家咨詢委員會,開展戰略研判和路徑優化。

(二)加大政策支持

財稅支持:設立新材料產業基金(規模500億元),對重點項目給予30%資本金補助。延續新材料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金融支持:鼓勵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支持企業在科創板、北交所上市,推行“科技保險+信貸”聯動模式。

(三)強化人才培育

實施“材料人才專項計劃”,培養100名戰略科學家、1000名青年領軍人才。在高校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拔尖計劃,推行“產學研用”聯合培養。

(四)完善標準體系

建立“新材料標準領航工程”,制修訂800項關鍵標準,推動200項標準國際互認。建設國家新材料標準數據庫,實現“一次檢測、全球互認”。